|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小孩腹股沟疝可能由遗传因素、腹壁发育薄弱、腹腔压力增高、结缔组织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治疗、疝气带固定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腹股沟区肌肉筋膜先天性薄弱。建议家长避免让孩子剧烈哭闹或长时间站立,必要时需手术修补缺损。
2、腹壁发育薄弱婴幼儿腹股沟管闭合不全导致肠管突出。家长需减少患儿腹部用力动作,若发生嵌顿需立即就医,常用术式有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3、腹腔压力增高慢性咳嗽、便秘等使腹压持续升高诱发疝气。家长应保持孩子排便通畅,治疗原发病,严重者可选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
4、结缔组织疾病可能与胶原蛋白代谢异常有关,表现为双侧反复发作。需排查马凡综合征等基础病,传统术式采用巴西尼法修补。
日常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1岁以下部分患儿可自愈,2岁以上未愈或反复发作建议手术干预。
肝癌发热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不规则高热、抗生素无效性发热及伴随盗汗。发热可能与肿瘤坏死、合并感染、胆管梗阻或癌性腹膜炎有关。
1. 午后低热肿瘤坏死物质吸收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多表现为37.5-38℃持续低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症状。
2. 不规则高热肿瘤快速生长或中央坏死引发39℃以上骤升骤降型发热,需排查是否合并胆道感染,治疗可选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感染药物。
3. 抗生素无效非感染性癌性发热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需通过增强CT或PET-CT鉴别,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靶向药物控制肿瘤进展。
4. 伴随盗汗夜间大量出汗与肿瘤代谢产物刺激自主神经有关,建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严重者可短期使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改善症状。
肝癌患者出现发热应及时完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及血培养检查,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治疗期间需维持电解质平衡并补充优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