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心胸外科

胸痛病人的急诊处理流程

| 1人回答 | 30次阅读

问题描述:
胸痛病人的急诊处理流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凤英
王凤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
胸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部分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会危及生命,必须尽快就医,抢时间至关重要。急诊处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评估病因、紧急处理、后续治疗。
1、确定病因
胸痛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多种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或肺栓塞等均可能导致胸痛。急诊首先会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如胸痛特征、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结合体检及心电图检查,初步判定是否存在生命危险。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心肌标志物如心肌酶、肌钙蛋白、胸部X线或CT,以确认或排除相关病因。
2、紧急处理
如果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医生可能会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药物治疗:立即给予阿司匹林用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
复苏准备: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可能需要紧急心肺复苏或电除颤。急诊还备有扩容药物如多巴胺改善血流循环。
介入或手术治疗:部分重症患者,如急性心梗患者可能需紧急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心导管术中开通闭塞血管;如为主动脉夹层,则可能需紧急手术修复受损的主动脉。
3、后续管理
针对不同病因,急诊出院后需进一步治疗、多病因干预。如冠心病患者,应每日服用阿司匹林,高危患者还需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避免吸烟及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定期体检如动态心电监测、心脏彩超等,有助于评估恢复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
胸痛可能涉及多种严重疾病,发病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近送医。在急诊科明确病因、接受紧急治疗后,听从医生建议进行长期复诊及管理是避免复发的关键。牢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处理可有效挽救生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愈概率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愈概率在小于5毫米的小缺损中较高,可达50%-80%,而大于5毫米的大缺损则很少自愈,通常需要医学干预。以下将从病因、影响因素及治疗方式展开具体分析。 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概述及病因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隔膜未能完全闭合所致,是室间隔缺损的一种类型。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 ① 遗传因素:这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与家族遗传背景关系密切。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子代遗传的风险较高。 ② 环境因素:孕期暴露于特定的外部条件可能增加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风险,例如孕期感染病毒、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烟草)、服用某些药物等。 ③ 生理因素:内分泌失调、孕期糖尿病、高龄产妇等情况,可能影响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 2) 自愈概率的决定因素 ① 缺损大小:小于5毫米的小缺损自愈可能性大,这是因为心脏随着年龄增长会产生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小缺损容易被瓣膜或心内膜组织逐渐覆盖。直径大于5毫米的缺损通常很难完全闭合,需要进一步治疗。 ② 年龄及自我代偿能力:多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约有70%的小缺损会在出生后1年内自愈。若缺损在婴幼儿期未闭合,随着年龄增长,自愈概率明显降低。 ③ 缺损位置:膜周部虽是自愈概率较高的部位,但仍会受到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心脏功能受损或其他合并症。 3) 治疗与应对方法 ① 药物治疗:症状轻微或中度患者可短期口服强心药(如地高辛类)、利尿剂(如呋塞米),帮助减缓心脏负担。 ② 介入治疗:对于较大但手术风险低的缺损,可通过经导管封堵修复缺口。此类治疗切口小,恢复速度快,尤其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或成人患者。 ③ 外科手术:若缺损较大,症状明显并伴有合并症时,开胸修补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通常会使用补片闭合缺损。 4) 日常护理建议 ① 定期复查:患儿需每3-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缺损变化及心功能状况。 ② 关注生长发育:饮食营养需全面均衡,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适当锻炼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 ③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医疗操作(如拔牙、手术)前需告知医生病史,必要时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否能自愈,取决于缺损大小、年龄等多种因素,小缺损通常预后理想,建议家长密切关注患儿状况。如有明显症状或缺损未自愈,需及时就医评估治疗可能性。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