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尿液中的白色絮状物是尿毒症吗?

|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液中的白色絮状物是尿毒症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液中出现白色絮状物不一定是尿毒症,可能是尿路感染、前列腺炎、乳糜尿或结晶尿等原因引起。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表现,通常伴随水肿、乏力、恶心等全身症状。

1.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液中存在脓性分泌物或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白色絮状物。常见于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菌药物,同时增加水分摄入。

2. 前列腺炎

男性患者可能因前列腺炎导致前列腺液混入尿液,呈现白色絮状沉淀。可能伴有会阴部胀痛、排尿不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前列舒通胶囊配合温水坐浴改善症状。

3. 乳糜尿

淋巴管与尿路异常连通时,乳糜液进入尿液形成乳白色絮状物,常见于丝虫病或结核病患者。需进行尿乳糜试验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严重者可能需淋巴管造影和手术干预。

4. 结晶尿

尿液中磷酸盐、尿酸盐等结晶析出可形成絮状沉淀,多与饮水不足或饮食结构失衡有关。调整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减少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必要时服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调节尿液酸碱度。

5. 尿毒症

尿毒症患者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可能出现蛋白尿但较少直接表现为白色絮状物。典型症状包括血肌酐显著升高、贫血、皮肤瘙痒等。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治疗,确诊需结合肾功能检查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发现尿液异常应留取晨尿送检尿常规,避免剧烈运动后或月经期检测影响结果准确性。日常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注意会阴清洁,减少憋尿行为。若伴随发热、腰痛或水肿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泌尿系统疾病。尿毒症确诊需依赖血肌酐、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单纯尿液外观改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隐匿型肾炎是怎么引起

隐匿型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隐匿型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评估、肾活检等方式确诊,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控制感染、调节免疫、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隐匿型肾炎与遗传性肾病相关,如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导致血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2、感染因素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常见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伴咽痛发热,尿检可见红细胞管型。急性期需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灶,慢性感染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等需彻底治疗。感染控制后多数患者尿异常可自行缓解,持续异常者需排查其他病因。

3、免疫异常

IgA肾病是隐匿型肾炎最常见类型,因黏膜免疫异常导致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典型表现为感染后72小时内出现肉眼血尿,肾活检可见IgA沉积。轻症可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中重度需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

4、药物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伴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必须用药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替代解热镇痛,同时监测尿NAG酶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老年患者和脱水状态下更需谨慎用药。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导致微量白蛋白尿。早期严格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和降压(目标<130/80mmHg)可延缓进展,常用药包括二甲双胍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等。肥胖患者需减重至BMI<24,高尿酸血症者用非布司他片控制血尿酸<360μmol/L。

隐匿型肾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推荐优质蛋白摄入量0.8-1.0g/kg/天。适度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及时肾内科就诊。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谨慎选择增强CT等需造影剂的检查。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