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中耳炎慢性和急性的区别

|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问题描述:
中耳炎慢性和急性的区别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立红
张立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中耳炎慢性和急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程长短、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慢性中耳炎病程超过3个月,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耳漏、听力下降和鼓膜穿孔;急性中耳炎病程短于3周,多伴随突发耳痛、发热和鼓膜充血。两者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明确诊断。

急性中耳炎起病急骤,常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剧烈耳痛,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抓耳或拒食。部分患者伴随发热、耳鸣或耳闷塞感。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严重时出现鼓膜穿孔伴脓性分泌物。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呋辛酯片或氧氟沙星滴耳液。若鼓室积液持续存在,可能需鼓膜切开引流。

慢性中耳炎病程迁延,听力损伤多为传导性,后期可能混合感音神经性聋。典型特征为长期耳道流脓,分泌物呈黏液性或脓性,鼓膜存在中央性或边缘性穿孔。部分患者伴随胆脂瘤形成,可能破坏听小骨或颅底骨质。治疗需根据分型选择方案:单纯型可局部使用环丙沙星滴耳液联合口服克林霉素胶囊;骨疡型或胆脂瘤型需手术清除病灶,如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两类中耳炎均需避免耳道进水,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需定期耳科随访。

预防中耳炎需加强鼻腔护理,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哺乳期婴儿保持头高体位喂养。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掏耳或滥用滴耳药物。慢性患者需监测听力变化,胆脂瘤型患者应每半年复查颞骨CT。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有助于维持黏膜免疫功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右侧鼻子突然出血怎么回事

右侧鼻子突然出血可能与鼻腔干燥、外伤、鼻炎、高血压、血液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鼻腔填塞、控制血压、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处理。

1、鼻腔干燥

空气干燥或频繁挖鼻可能导致鼻黏膜水分流失,血管脆性增加引发出血。表现为单侧鼻腔少量渗血,无其他不适。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湿润鼻腔,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若反复发作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鼻腔凝胶保护黏膜。

2、外伤因素

鼻部撞击或异物损伤可造成右侧鼻腔血管破裂,常伴随局部疼痛或肿胀。需立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压迫10-15分钟,头部稍前倾防止血液倒流。外伤性出血量大时需就医排除鼻骨骨折,必要时行电凝止血术。

3、鼻炎发作

过敏性鼻炎或感染性鼻炎会引起鼻甲充血肿胀,擤鼻时黏膜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多伴有鼻塞、流涕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炎症,配合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反应。急性感染期需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

4、血压升高

高血压患者鼻后部小动脉可能因压力骤增而破裂,出血呈鲜红色且流速较快。需立即监测血压,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紧急降压。长期需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控制基础病,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5、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自发性鼻出血,常伴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需查血常规和凝血四项,确诊后输注血小板或维生素K1注射液。白血病等血液肿瘤需结合环磷酰胺片等化疗药物进行系统治疗。

突发鼻出血时应保持坐位前倾姿势,用冷毛巾敷额头促进血管收缩。持续出血超过20分钟或出血量较大需急诊处理。日常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冬季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反复单侧出血需鼻内镜检查排除鼻腔肿瘤,中老年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和凝血功能。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