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8次阅读
有机磷中毒程度可通过胆碱酯酶活性、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胆碱酯酶活性降至正常值的70%-50%,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视力模糊等症状,瞳孔轻度缩小但对光反射存在,肌束震颤不明显,能自主活动。此时毒蕈碱样症状较突出,如流涎、流泪、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等,但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中度中毒时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至50%-30%,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明显的烟碱样症状,如全身肌束震颤、肌力减退、行动困难,瞳孔缩小如针尖样且对光反射迟钝,伴有轻度呼吸困难、腹痛腹泻、意识模糊等。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但尚未出现昏迷或肺水肿。
重度中毒胆碱酯酶活性低于30%,患者迅速陷入昏迷状态,瞳孔极度缩小且对光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抽搐或麻痹,出现严重的肺水肿伴粉红色泡沫痰、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中间综合征,即在急性症状缓解后1-4天突然出现颈肌、肢体近端肌群无力或呼吸肌麻痹。实验室检查可见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多器官功能异常。
判断中毒程度时需结合接触史、症状演变和动态监测胆碱酯酶活性,对于出现昏迷、肺水肿或呼吸衰竭者应立即按重度中毒处理。中毒期间应避免使用吗啡、氨茶碱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及时清除毒物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恢复期患者需监测迟发性神经毒性反应,定期复查神经传导功能。
被蜂子蛰了可能会出现中毒反应,但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或全身中毒症状。
蜂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透明质酸酶和磷脂酶等。局部反应通常表现为蛰伤处红肿、疼痛、灼热感,可能在数小时内逐渐消退。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轻度头晕、恶心或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这些反应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冷敷患处并观察即可。
极少数对蜂毒过敏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症状。若被多只蜂同时蛰伤,大量蜂毒进入体内可能引发溶血、横纹肌溶解等中毒反应。这类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被蜂蛰后应立即检查伤口,用消毒卡片刮除残留毒刺,避免挤压毒囊。可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冷敷缓解肿胀。观察24小时内是否出现全身症状,若出现皮疹扩散、胸闷气促等过敏表现,需立即就医。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物,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减少招蜂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