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静脉炎条索状通常是指血栓性浅静脉炎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体征,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硬结,伴有红肿、压痛及皮肤温度升高。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于下肢浅表静脉,如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触诊时可触及皮下条索状硬结,直径约2-5毫米,长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病变静脉区域皮肤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局部温度升高,伴随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见静脉走行区皮肤色素沉着。症状在站立或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常见诱因包括静脉曲张、静脉穿刺损伤、长期卧床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条索状改变多见于股静脉、腘静脉等深静脉系统,触诊条索感较浅静脉炎更粗硬,直径可达5-10毫米,常伴随整个肢体肿胀、Homans征阳性。皮肤可呈现青紫色,严重者出现股青肿。超声检查可见静脉腔内低回声血栓,静脉血流信号消失。此类情况需警惕肺栓塞风险,常见于术后制动、肿瘤、凝血功能异常等高风险人群。
出现静脉炎条索状改变时,建议避免揉搓或挤压患处,卧床时抬高患肢15-30度,穿戴医用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急性期可局部冷敷减轻炎症反应,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或肢体肿胀加重,需立即就医排除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日常应避免久站久坐,每小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及血压可降低静脉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