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7次阅读
肾硬化可能由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动脉粥样硬化、遗传性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血管成形术、肾移植等方式治疗。
长期高血压未有效控制可能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治疗需长期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配合低盐饮食和定期监测血压。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可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常见水肿、血肌酐升高。除胰岛素控制血糖外,可使用阿卡波糖片延缓肾病进展,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免疫异常导致的肾小球损伤可能逐渐发展为肾硬化,伴随血尿、高血压。治疗需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炎症,联合环磷酰胺片调节免疫,定期检查尿常规。
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会减少肾脏血流供应,引起肾单位萎缩。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严重时需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改善血供。
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后期会出现肾硬化改变,表现为腰部胀痛、肾功能减退。治疗以延缓病程为主,可使用托伐普坦片控制囊肿增长,终末期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
肾硬化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控制每日蛋白摄入量0.6-0.8克/公斤体重。保持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每次30分钟。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尿蛋白及肾功能指标。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