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变化过程通常经历从腺体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基底样细胞巢形成到浸润性生长的渐进性发展。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筛状结构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唾液腺,其病理演变可分为早期导管内增生、中期筛状结构形成和晚期神经血管侵犯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肿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导管内,呈现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核轻度异型,胞质嗜碱性增强。随着病变进展,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形成典型的筛状结构,即肿瘤细胞巢中出现多个圆形腔隙,形似筛孔。这些腔隙内可含有黏液样物质或嗜酸性分泌物,周围环绕基底样细胞,细胞核深染且排列紧密。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对CK7、S100和CD117呈阳性反应,有助于病理诊断。
中晚期病变表现为肿瘤细胞沿神经周围间隙浸润性生长,形成特征性的"神经周围侵犯"现象。肿瘤细胞可包绕神经纤维形成同心圆样结构,这是腺样囊性癌区别于其他唾液腺肿瘤的重要病理特征。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可侵犯邻近血管和淋巴管,但远处转移相对少见。晚期病例可见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增加,核分裂象增多,部分区域可向高级别转化,出现实性生长模式,提示肿瘤侵袭性增强。
腺样囊性癌的病理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治疗方案应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和分期制定。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因素,出现新发肿块或疼痛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