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7次阅读
骨折钢钉外露需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通过清创、调整固定装置、预防感染、定期换药、手术取出等方式治疗。钢钉外露通常由固定松动、伤口愈合不良、外力碰撞、术后护理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
1、清创处理
外露钢钉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渗液,需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清创后使用碘伏消毒液或过氧化氢溶液局部消毒,覆盖无菌敷料保护创面。避免自行涂抹药膏或触碰钢钉,防止继发感染。
2、调整固定装置
外固定架或钢板螺钉松动可能导致钢钉突出,需通过X线检查确认骨折对位情况。医生可能重新拧紧螺钉或更换外固定支架,必要时使用石膏托辅助固定。调整后需避免患肢过早负重,定期复查观察固定稳定性。
3、预防感染
外露钢钉易引发骨髓炎或软组织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创面分泌物需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出现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告知医生。
4、定期换药
每日或隔日需由医护人员更换敷料,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换药时使用医用棉签蘸取氯己定溶液清洁钢钉周围皮肤,覆盖银离子敷料可抑制细菌生长。保持患处干燥清洁,洗澡时用防水贴保护。
5、手术取出
若钢钉完全脱出或骨折已愈合,可能需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前需评估骨折愈合程度,通过CT确认骨痂形成情况。术后需加压包扎切口,继续抗感染治疗2-3周,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
骨折钢钉外露期间应严格制动患肢,睡眠时用软枕垫高减轻肿胀。饮食需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牛奶、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定期复查X线直至骨折完全愈合。发现钢钉周围皮肤发黑或剧烈疼痛需急诊处理。
吃豆腐食品中毒可通过催吐、补液、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豆腐食品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毒素残留、储存不当、加工不规范、个人体质敏感等原因引起。
1、催吐
进食豆腐食品后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可尝试催吐减少毒素吸收。用手指或勺柄轻压舌根刺激咽部,促使胃内容物排出。操作时保持身体前倾避免误吸,反复进行直至呕吐物澄清。催吐后需用温水漱口清除口腔残留,禁止使用肥皂水等刺激性液体。若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应立即停止催吐。
2、补液
中毒后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可口服补液盐散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每包用250毫升温水冲服。若无补液盐可用淡糖盐水替代,配制比例为500毫升水加5克盐和20克糖。补液时需少量多次饮用,每小时不超过500毫升。出现尿量减少或眼窝凹陷提示重度脱水。
3、药物治疗
细菌性中毒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小檗碱片抑制肠道致病菌,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毒素中毒需用活性炭片吸附毒素,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促进排泄。过敏反应需服用氯雷他定片抗组胺,严重时用醋酸泼尼松片抗炎。所有药物使用前需明确中毒类型。
4、饮食调整
症状缓解后24小时内应禁食,胃肠功能恢复后从米汤开始逐步过渡。初期选择低渣流食如藕粉、过滤菜汤,3天后尝试软烂面条、蒸蛋羹。避免豆制品、乳制品等高蛋白食物加重胃肠负担,禁食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每日进食5-6次,单次不超过200毫升。
5、就医治疗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需急诊处理。医院可能进行洗胃清除胃内残留,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纠正脱水,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控制感染。重症患者需住ICU进行血液灌流清除毒素。保留可疑食物样本送检,协助疾控部门溯源调查。
预防豆腐食品中毒需注意购买正规厂家产品,检查包装是否漏气胀袋。散装豆腐应冷藏保存不超过2天,食用前彻底加热至100℃保持3分钟。自制豆腐需保证原料新鲜,点卤过程规范操作。易过敏人群首次尝试发酵豆制品需少量测试。日常加强厨房卫生管理,生熟食刀具砧板分开使用,定期消毒餐具炊具。出现可疑中毒症状及时保留食物样本并报告市场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