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抽血后皮肤红肿瘙痒小疙瘩可能与局部刺激、过敏反应或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肿胀、丘疹伴瘙痒。可通过冷敷缓解症状、外用抗过敏药膏、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消毒处理、就医排查感染等方式干预。
1、局部刺激
采血过程中针头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机械性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和炎性介质释放。常见表现为穿刺点周围出现直径1-3厘米的局限性红斑,伴随轻度瘙痒或灼热感。这种情况通常无须特殊处理,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建议避免搔抓患处,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观察期间可用冷藏毛巾冷敷5-10分钟缓解不适。
2、过敏反应
对消毒剂如碘伏、酒精或止血贴胶布的接触性过敏可能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特征为采血后6-48小时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密集小丘疹,严重者可形成水疱。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弱效激素药膏,或口服氯雷他定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家长需注意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含薄荷脑的止痒药膏。
3、感染迹象
穿刺部位护理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范围持续扩大、皮温升高、疼痛加剧,可能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需使用碘伏溶液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若伴有发热或淋巴管炎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4、止血带反应
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局部皮肤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止血带捆绑区域出现网状红斑或荨麻疹样皮疹。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采血后30分钟内,解除压迫后症状逐渐减轻。可抬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配合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帮助收敛止痒。
5、迟发过敏
极少数对乳胶手套或采血管添加剂过敏者,可能在采血后72小时出现迟发性湿疹样改变。表现为对称性分布的红斑、鳞屑伴剧烈瘙痒,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接触性皮炎。需排查过敏原后,短期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避免再次接触同类物质。
抽血后出现皮肤反应期间应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冲洗患处。日常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汗液刺激。饮食宜清淡,暂忌海鲜、辛辣食物。若红肿持续超过72小时、出现化脓或发热等症状,或皮疹扩散至非穿刺区域,需及时至皮肤科就诊。有过敏史者下次采血前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建议改用无乳胶器材和低敏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