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5次阅读
鲜红色血便可能由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局部处理、内镜下治疗或手术等方式干预。
1、痔疮痔疮出血多因排便用力导致静脉丛破裂,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血。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地奥司明片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硬化剂注射或套扎术。
2、肛裂肛裂出血常伴排便剧痛,粪便表面附着鲜血。建议使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裂口愈合,配合高锰酸钾坐浴缓解痉挛,顽固性裂口可能需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3、结肠息肉息肉表面糜烂可能导致间断性出血,通常无痛感。需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较小息肉可内镜下切除,较大息肉或可疑癌变需外科手术干预。
4、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会引起黏液脓血便,可能伴随腹痛腹泻。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等控制炎症,重症患者需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
急性出血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肛周清洁干燥,若出血持续或伴随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应立即就医。
宝宝稀便和水便的区别主要在于性状和含水量,稀便呈糊状或软便但成形,水便完全不成形且含水量超过90%。
1、性状差异稀便质地类似酸奶或花生酱,仍能保持基本形状;水便完全呈液体状,类似尿液或淘米水,可能伴随喷射状排出。
2、含水量稀便含水量约70%-80%,尿布上可见少量吸收层渗漏;水便含水量超过90%,会快速渗透尿布甚至外溢。
3、病因程度稀便多由饮食不当或轻度感染引起;水便常见于轮状病毒等严重肠道感染,容易导致脱水需及时就医。
4、护理要点稀便需调整喂养方式并观察;水便应立即补充口服补液盐,若6小时内出现3次以上水便或发热需急诊。
家长需记录排便频率和尿量,母乳喂养可继续,奶粉喂养可换无乳糖配方,避免高糖饮品加重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