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伤口结疤后通常不需要继续包纱布,但需根据伤口状态决定。结疤表明表皮已初步愈合,此时暴露伤口有助于保持干燥、促进痂皮自然脱落。若伤口位于易摩擦部位或仍有渗液,可暂时覆盖透气纱布。
结疤后伤口表面形成角质层保护,过度包扎可能延缓愈合。日常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即可,避免抓挠或强行揭除痂皮。接触水后及时擦干,可局部涂抹凡士林软化痂皮。观察伤口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时,无须特殊处理。
特殊情况下仍需包扎:关节处伤口活动频繁可能导致痂皮裂开,可选用水胶体敷料保护;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伤口愈合慢,需延长包扎时间;儿童无法避免触碰伤口时,薄层纱布能防止二次损伤。包扎应每日更换,发现纱布粘连用生理盐水浸润后轻柔移除。
结疤后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关节处结疤者可适度拉伸防止瘢痕挛缩。如痂下出现脓液、周围皮肤发热疼痛或超过两周未脱落,应及时就医处理。
血液病在皮肤上的表现主要有瘀斑、紫癜、苍白、瘙痒、溃疡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炎等因素有关。
1. 瘀斑
瘀斑通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青紫色斑块,按压不褪色。血液病患者出现瘀斑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止血功能下降,轻微碰撞即可形成瘀斑。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风险增加。这类患者需避免外伤,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酚磺乙胺注射液等止血药物。
2. 紫癜
紫癜表现为皮肤出现针尖至硬币大小的出血点,常见于下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病均可引起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压力即可破裂出血。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
3. 苍白
皮肤苍白是贫血的典型表现,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含氧量下降,使皮肤失去红润色泽。患者可能伴有乏力、头晕等症状。改善贫血需针对病因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
4. 瘙痒
皮肤瘙痒在血液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与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相关。恶性血液病细胞浸润皮肤或释放炎症介质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患者皮肤可能无明显皮疹但瘙痒剧烈。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5. 溃疡
皮肤溃疡可见于镰状细胞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血液黏稠度增高或白细胞异常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使皮肤组织缺血坏死形成溃疡。溃疡多发生在下肢,愈合困难。患者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促进愈合。
血液病患者出现皮肤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抓挠、碰撞,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