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皮肤性病科

皮肤瘙痒起红疙瘩是什么原因用什么药膏

|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问题描述:
皮肤瘙痒起红疙瘩是什么原因用什么药膏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晓彦
王晓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皮肤瘙痒起红疙瘩可能是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虫咬皮炎或接触性皮炎等疾病引起的,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卤米松乳膏或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1、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可能与花粉、尘螨或动物毛发等过敏原接触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色丘疹或斑块。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症状,该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具有抗炎止痒作用。日常需避免搔抓患处,减少热水烫洗。

2、湿疹

湿疹发病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或免疫异常有关,常见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红斑、丘疹伴渗出倾向。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轻度湿疹,属于弱效激素药膏。患者需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

3、荨麻疹

荨麻疹多由食物、药物过敏或感染诱发,特征为风团样皮疹伴剧烈瘙痒。地奈德乳膏为中效皮质激素,可改善局部炎症反应。急性发作时可配合口服抗组胺药物,记录过敏日记有助于识别诱因。

4、虫咬皮炎

蚊虫叮咬后释放的毒液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或水疱。卤米松乳膏为强效激素制剂,适用于严重虫咬反应。外出时可使用驱虫剂,被叮咬后避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

5、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常因皮肤直接接触金属、洗涤剂等刺激物所致,表现为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含抗炎成分,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皮肤萎缩等副作用。明确致敏原后应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瘙痒期间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可选用无皂基清洁产品。若用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皮肤破溃、渗液,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可能引起皮肤依赖,须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疗程和用量。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长在肉里面的硬疙瘩按这痛

长在肉里面的硬疙瘩按着痛可能是皮下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或淋巴结炎等引起的。皮下囊肿通常表现为皮下圆形肿块,质地较硬,按压时可能有疼痛感。脂肪瘤多为柔软或稍硬的肿块,一般无痛但受压时可能出现疼痛。纤维瘤质地较硬,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皮脂腺囊肿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淋巴结炎多由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1、皮下囊肿

皮下囊肿是由于毛囊或皮脂腺导管堵塞形成的囊性结构,囊内充满角质或皮脂。主要表现为皮下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直径多在1-5厘米,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中等偏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当囊肿合并感染时,按压会出现明显疼痛,局部皮肤可能发红发热。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感染时可口服头孢氨苄胶囊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若囊肿反复发作或影响美观,可考虑手术切除。

2、脂肪瘤

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组织。肿块质地柔软或稍硬,呈分叶状,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直径多在1-10厘米。一般情况下无自觉症状,但当瘤体较大或位于受压部位时,按压可能出现疼痛。脂肪瘤生长缓慢,极少恶变,若无症状可不处理。若瘤体较大影响功能或美观,可考虑手术切除。不建议自行挤压或按摩,以免刺激瘤体增大。

3、纤维瘤

纤维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肿块质地坚硬,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直径多在0.5-3厘米。多数纤维瘤无痛,但当瘤体位于神经末梢丰富区域或受到持续压迫时,可能出现压痛。纤维瘤一般无需治疗,若影响功能或美观,可考虑手术切除。不建议自行处理,以免导致感染或瘢痕形成。

4、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皮脂潴留形成的囊肿。主要表现为皮下圆形肿块,中央可见黑色开口,挤压可排出白色豆渣样内容物。当囊肿合并细菌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者可形成脓肿。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夫西地酸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外用抗生素,合并全身症状时可口服罗红霉素分散片或左氧氟沙星片。若囊肿反复感染或体积较大,建议手术完整切除。

5、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多由邻近组织感染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大。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压痛明显,表面皮肤可能发红发热。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灶,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同时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按摩。若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2周或出现化脓,应及时就医排除结核或肿瘤可能。

发现皮下硬结伴压痛时,建议避免反复触摸挤压,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若硬结持续增大、疼痛加重或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不要自行使用偏方或药物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感染扩散。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