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小儿肾积水可通过保守观察、药物治疗、输尿管支架置入术、肾盂成形术、肾造瘘术等方式治疗。小儿肾积水通常由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尿路结石、神经源性膀胱、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1、保守观察
轻度肾积水且无肾功能损害时可采用定期超声监测。每3-6个月复查泌尿系统超声,观察积水程度变化。日常需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憋尿,预防尿路感染。若积水进展或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2、药物治疗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呋喃妥因肠溶片。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可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口服溶液降低膀胱压力。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输尿管支架置入术
适用于输尿管狭窄或外压性梗阻导致的肾积水。通过膀胱镜将双J管置入输尿管,维持尿液引流。术后可能出现血尿、尿频等不适,一般2-4周后可缓解。支架需定期更换,儿童通常每3-6个月更换一次。
4、肾盂成形术
针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根治性手术。通过离断狭窄段并重建排尿通道,常见术式包括Anderson-Hynes术、Y-V成形术等。术后需留置输尿管支架管4-6周,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成功率可达90%以上。
5、肾造瘘术
重度肾积水伴肾功能急剧恶化时的紧急处理措施。经皮穿刺放置肾造瘘管直接引流尿液,缓解肾盂压力。术后需定期冲洗管道,保持引流通畅。待肾功能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原发疾病。
小儿肾积水治疗后需长期随访,每6-12个月评估肾功能及超声变化。日常注意观察排尿情况,记录尿量及颜色变化。保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限制高盐食物。避免腹部撞击类运动,如确诊为先天性畸形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出现发热、呕吐或腰痛加剧时需立即就医。
男性尿道炎与前列腺炎可通过发病部位、典型症状、检查手段等方面进行区分。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前列腺炎则多伴随会阴部胀痛、排尿不畅及性功能障碍。两者可能由细菌感染、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尿常规、前列腺液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
1、发病部位
尿道炎病变集中于尿道黏膜,多因淋球菌或衣原体等病原体逆行感染所致,急性期可见尿道口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前列腺炎则累及前列腺腺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腺体纤维化。直肠指检时可发现前列腺压痛或质地改变。
2、典型症状
尿道炎以排尿灼热感、尿道瘙痒为主,晨起时尿道口常有结痂。前列腺炎除排尿不适外,特征性表现为会阴部坠胀感,久坐后加重,可能放射至腰骶部。部分患者出现精液带血或射精疼痛,与前列腺充血相关。
3、伴随体征
尿道炎患者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亚硝酸盐阳性,中段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10个,卵磷脂小体减少。超声检查可显示前列腺体积增大或回声不均。
4、病程特点
急性尿道炎起病急骤,未经治疗可能转为慢性导致尿道狭窄。前列腺炎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寒冷刺激或饮酒后可诱发症状加重。两者慢性化均可能影响生育功能,但前列腺炎更易导致精液参数异常。
5、治疗差异
尿道炎多采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短期治疗。前列腺炎需选用穿透前列腺包膜药物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普乐安片,配合温水坐浴。顽固性病例可能需前列腺按摩或物理治疗。
建议患者避免憋尿及久坐,每日饮水保持2000毫升以上,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排尿异常或盆腔疼痛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完成尿动力学检查或细菌学培养。治疗期间禁止饮酒及性生活,遵医嘱足疗程用药以防复发。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定期进行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