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干扰素治疗乙肝主要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肝纤维化风险、减少肝癌发生概率等作用。
干扰素通过激活宿主抗病毒蛋白,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降低血清HBV-DNA载量。常用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普通干扰素α-2b等。
可增强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病毒清除。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流感样症状,需监测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
通过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抑制星状细胞活化,降低肝纤维化评分。治疗前需评估肝脏弹性检测或肝穿刺结果。
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使肝癌发生风险降低,尤其适用于有肝硬化基础或肝癌家族史患者。需配合定期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
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及病毒定量,根据应答情况调整疗程。
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阴性说明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产生有效免疫保护,需结合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综合判断。
双阴性表明未接触过乙肝病毒,但存在暴露风险,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抗体阴性提示缺乏对乙肝病毒的防御能力,可通过0-1-6月程序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极少数处于感染窗口期者可能出现假阴性,需间隔1-3个月复查乙肝两对半指标。
部分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疫苗后可能不产生抗体,建议检测乙肝病毒DNA排除隐匿感染。
日常应避免高危行为,接种疫苗后需复查抗体滴度,医务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