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发烧38℃多数情况下无须立即服用退烧药,体温未超过38.5℃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是否用药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伴随症状等因素综合判断。
1、体温标准:成人腋温38℃属于低热范畴,通常建议先观察,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2、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减少衣被、调节室温至24℃左右有助于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婴幼儿禁止冰敷。
3、药物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钠是常用退热药,儿童需选用混悬剂型,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
4、就医指征:持续发热超过3天,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皮疹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新生儿发热必须急诊处理。
发热期间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选择粥类、果蔬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
孩子排便干燥呈羊粪状可能由水分摄入不足、膳食纤维缺乏、肠道菌群紊乱、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水分不足儿童活动量大但主动饮水意识弱,肠道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家长需定时提醒孩子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每日饮水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50毫升。
2、纤维缺乏精加工食物摄入过多而蔬菜水果不足时,膳食纤维缺乏会减缓肠道蠕动。建议家长每日提供200克以上西蓝花、火龙果等高纤维食物,可将蔬菜切碎混入主食。
3、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均衡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表现为腹胀伴便秘。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
4、先天疾病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因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典型症状为出生后延迟排胎便、反复腹胀。需通过钡剂灌肠确诊,轻症可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重症需手术治疗。
日常可顺时针按摩孩子腹部促进肠蠕动,养成固定排便习惯,若调整饮食一周无改善或出现血便需及时就诊儿科消化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