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艾滋病致死率与患者是否接受规范治疗密切相关,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死亡率较高,而规范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可显著降低。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毒会持续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通常在感染后8-10年发展为艾滋病期,此时机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等,这些并发症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艾滋病已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规范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可被有效抑制,免疫功能得到重建,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群。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死亡率可降低至与普通人群相似水平。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片、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多替拉韦钠片等,这些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才能维持疗效。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艾滋病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艾滋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吸烟饮酒,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机会性感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者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嘴巴里面左侧有颗黑色肉疙瘩可能是色素沉着、口腔黏膜血疱、黑色素痣、口腔黑色素瘤或血管瘤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色素沉着
长期吸烟、咀嚼槟榔或局部摩擦可能导致口腔黏膜色素沉着,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黑色斑块。通常无须治疗,但需定期观察变化。若伴随疼痛或快速增大,需排除恶性病变。
2、口腔黏膜血疱
进食过硬食物或意外咬伤可导致黏膜下出血形成紫黑色血疱,常伴有胀痛感。多数血疱可自行吸收,较大血疱需由医生消毒后穿刺引流,避免继发感染。
3、黑色素痣
口腔内先天性或后天性黑色素痣多为良性,呈圆形黑褐色隆起,表面光滑。若出现颜色不均、边缘模糊或直径超过6毫米,需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变。
4、口腔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可表现为快速增大的黑色结节,易出血溃疡。高危因素包括长期紫外线暴露和家族史。确诊需活检,治疗需广泛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
5、血管瘤
口腔血管瘤多为先天性血管畸形,表现为紫红色或蓝黑色柔软包块,按压可褪色。较小血管瘤可观察,较大者需采用激光硬化或手术切除,避免破裂出血。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每月自查口腔黏膜变化,发现疙瘩增大、出血或伴随麻木等症状时立即就诊。戒烟限酒,减少槟榔咀嚼,定期进行口腔专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