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并延长生存期。治疗方式主要有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支持治疗等。患者需定期监测病情,遵医嘱调整方案。
1、化疗
化疗是基础治疗手段,常用方案包括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等。化疗药物可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但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出现严重副作用时需及时调整用药。
2、靶向治疗
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等可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蛋白降解通路。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通过调节微环境抑制肿瘤生长。靶向药物需联合使用,治疗期间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感染。
3、免疫治疗
CD38单抗如达雷妥尤单抗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BCMA靶向的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病例显示显著疗效。免疫治疗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需在专业医疗机构实施。
4、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小于70岁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异基因移植因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可能实现长期缓解,但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移植前后需进行强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
5、支持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可预防骨相关事件。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镇痛药物控制骨痛。需定期输注免疫球蛋白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高钙血症或肾功能不全时需紧急处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和环境卫生,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及影像学评估。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和随访。
宝宝白细胞和红细胞同时升高可能与感染、脱水、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主要有急性细菌感染、严重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1. 急性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儿童白细胞和红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当病原体侵入体内时,免疫系统会动员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参与防御,同时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液浓缩。患儿通常伴有发热、咳嗽、局部红肿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血培养检查,并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治疗。
2. 脱水状态
严重呕吐腹泻或摄入不足会导致体液丢失,引起血液浓缩现象。此时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值相对增高,但血红蛋白浓度可能正常。患儿可能出现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体征。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现为红细胞异常增生,可能伴随白细胞增多。患儿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皮肤瘙痒等症状。诊断需通过骨髓穿刺和基因检测,治疗可能采用羟基脲片等药物控制血细胞增殖,严重时需进行放血治疗。
4. 先天性心脏病
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由于长期缺氧刺激,可能继发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同时合并感染时会出现白细胞升高。典型表现包括口唇发绀、杵状指、活动后气促等。医生会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可能涉及地高辛口服溶液等强心药物,或择期进行手术矫正。
5. 骨髓异常增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异常增殖。患儿除血象异常外,可能伴有出血倾向、反复感染、贫血貌等表现。确诊需依赖骨髓活检和染色体分析,治疗包括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药物,部分病例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
家长发现宝宝血常规异常时,应记录发热、饮食、二便等情况供医生参考。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或抗生素,及时复查血常规观察指标变化。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食物,维持适宜室温。若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持续高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完善C反应蛋白、血涂片、骨髓检查等辅助诊断。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定期监测血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