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7岁儿童牙龈肿了个肉坨可能与乳牙滞留、龋齿继发感染、牙龈脓肿、萌牙期牙龈增生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切开引流、乳牙拔除等方式处理。
1、乳牙滞留乳牙未按时脱落导致牙龈受压肿胀,建议家长观察恒牙萌出情况,必要时到口腔科拔除滞留乳牙,可配合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缓解炎症。
2、龋齿继发感染深龋导致牙髓坏死引发根尖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伴疼痛,需进行根管治疗,急性期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局部使用丁硼乳膏消炎。
3、牙龈脓肿食物嵌塞或外伤导致局部化脓,可见半球形隆起并有波动感,家长需避免让孩子挤压,医生可能采用过氧化氢冲洗后放置碘仿纱条引流。
4、萌牙期牙龈增生恒牙萌出过程中刺激牙龈组织增生,形成粉红色肉坨状物,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家长可指导孩子用儿童软毛牙刷轻柔清洁该区域。
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若肿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复查,定期进行儿童口腔检查可预防类似问题发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通过充足日照、膳食补充、维生素D制剂补充、定期监测等方式预防。该病主要由光照不足、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充足日照每日暴露面部和手臂于阳光下15-30分钟,紫外线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婴幼儿需在树荫或遮阳棚下进行。
2、膳食补充母乳喂养婴儿需补充维生素D制剂,幼儿及成人可多食用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同时保证钙质摄入。
3、制剂补充高危人群如早产儿、纯母乳喂养儿需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常用制剂包括维生素D3滴剂、维生素AD胶丸、胆维丁乳等。
4、定期监测孕期妇女、生长发育期儿童应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发现不足时及时调整补充方案,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中毒。
预防期间需注意维生素D与钙的协同补充,冬季或高纬度地区居民应增加制剂补充剂量,出现骨骼畸形等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