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长肠息肉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肠梗阻等症状。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1. 便血
便血是肠息肉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肠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受到摩擦或炎症刺激时容易出血。若息肉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出血量可能较多。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小的息肉可在肠镜下切除,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 腹痛
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或胀痛,位于下腹部或左下腹。肠息肉增大可能引起肠管部分阻塞,导致肠道蠕动异常或痉挛。炎症性肠病相关的息肉可能伴随持续性腹痛。腹痛程度与息肉大小、位置有关,进食后可能加重。建议完善结肠镜检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曲美布汀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3. 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息肉刺激肠黏膜可能增加肠道敏感性,导致排便次数增多。较大的息肉可能阻碍粪便通过,引起便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应就医检查,排除肠道肿瘤可能。日常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4. 黏液便
黏液便指粪便表面附着透明或白色黏液,可能伴随排便不尽感。肠息肉分泌过多黏液或继发炎症时可能出现此症状。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息肉更易产生黏液。长期黏液便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治疗可选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5. 肠梗阻
肠梗阻多见于体积较大的息肉,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息肉完全阻塞肠腔时可能引发急性肠梗阻,需紧急处理。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表现为间歇性腹痛和腹胀。腹部CT或钡剂灌肠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确诊后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息肉及部分肠管,术后可短期使用奥曲肽注射液减少肠液分泌。
发现肠息肉症状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日常饮食应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比例。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肠息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