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养饮食 > 食材营养 > 肉蛋类

纳豆激酶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问题描述:
纳豆激酶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纳豆激酶是从纳豆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溶栓作用的酶类物质,主要功效包括溶解血栓、改善血液循环、辅助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氧化等。

1、溶解血栓

纳豆激酶能直接分解纤维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溶解已形成的微小血栓。其作用机制与尿激酶类似,但安全性更高,适合长期服用。对于血液黏稠度偏高或存在静脉曲张风险的人群,可能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改善血液循环

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和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纳豆激酶可促进微循环。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服用可能缓解手脚冰凉、间歇性跛行等末梢循环障碍症状,但对严重血管狭窄患者需结合医疗干预。

3、辅助降血压

纳豆激酶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减少血管收缩物质生成,从而产生轻度降压效果。对于临界高血压或早期高血压患者,可能作为饮食辅助手段,但不可替代降压药物。

4、抗动脉粥样硬化

该成分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延缓动脉斑块形成。动物实验显示其能降低动脉内膜厚度,但人类临床证据仍需更多研究支持。

5、抗氧化

纳豆激酶含有的吡嗪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减轻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协同使用时,可能对预防衰老相关血管病变有一定帮助。

日常可通过食用纳豆或标准化纳豆激酶补充剂获取该成分,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4000FU。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咨询医生,避免与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联用增加出血风险。保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可增强其心血管保护效果,若存在明确血栓性疾病仍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纯牛奶里有白色小颗粒,是正常的吗?

纯牛奶中出现白色小颗粒通常是正常的,可能与脂肪凝结、蛋白质沉淀或加工工艺有关。这些颗粒主要有乳脂肪球聚集、酪蛋白钙沉淀、热处理残留物、储存温度波动、包装材料析出等成因。未伴随异味或分层时无须特殊处理,摇晃后大多可溶解。

1、乳脂肪球聚集

牛奶中的脂肪以微小球状形式存在,低温储存时脂肪球可能聚集成可见颗粒。这种现象在低温巴氏杀菌奶中更常见,属于物理变化而非变质。将牛奶置于室温回温或轻微加热至40摄氏度以下,颗粒通常会重新分散。

2、酪蛋白钙沉淀

牛奶蛋白质中的酪蛋白与钙结合可能形成白色微粒,尤其在高温灭菌奶中更易出现。这类沉淀物不影响营养价值,可通过轻柔摇晃恢复均匀状态。若颗粒质地坚硬且持续存在,需排查加工工艺异常。

3、热处理残留物

超高温灭菌过程中,部分乳蛋白可能发生变性形成微小凝块。这类颗粒直径多小于1毫米,静置后常沉于包装底部。符合国家标准的灭菌工艺产生的颗粒属于安全范畴,但颗粒直径超过2毫米时应谨慎饮用。

4、储存温度波动

反复冷藏与回温会导致牛奶中成分相分离,形成暂时性颗粒物。建议将牛奶存放在4摄氏度以下恒定环境,开封后需在24小时内饮用完毕。温度波动形成的颗粒通常呈絮状,搅拌后多可复原。

5、包装材料析出

部分利乐包装内层的聚乙烯涂层可能微量脱落,形成白色点状物。这类颗粒多附着在包装内侧,与牛奶成分无直接关联。选择透光观察可区分包装析出物与牛奶固有成分,发现包装破损时应停止饮用。

日常饮用时应注意检查牛奶气味与口感,正常牛奶应有清淡乳香而无酸败味。颗粒伴随颜色发黄、粘稠拉丝或异味时可能为微生物污染,需立即停止食用。建议购买后72小时内饮用完毕,开封后冷藏保存不宜超过48小时。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低温慢速解冻的冷冻奶以减少颗粒产生。婴幼儿饮用前可将牛奶隔水加热至体温水平,既能溶解颗粒又可避免营养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