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输入性登革热是指患者在登革热流行区感染病毒后,通过旅行或迁徙等方式将病毒带入非流行区导致的病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1、传播特点
输入性登革热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跨越性。患者在流行区被感染后,病毒潜伏期内进入非流行区,若当地存在媒介蚊虫,可能引发本地传播链。病毒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传播,必须通过蚊虫叮咬实现扩散。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发病3-4天后可能出现皮疹。部分患者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表现为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和血浆渗漏。输入病例的症状与本地感染病例无本质差异。
3、诊断依据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实验室检测。有流行区旅居史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时,需进行登革热NS1抗原检测、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可早期确诊,IgM抗体检测适用于发病5天后的诊断。
4、防控措施
对输入病例需立即隔离治疗并防蚊管理,切断传播链。流行区归国人员应自我健康监测14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疫点周围需开展蚊媒应急控制,清除孳生地,必要时实施空间喷洒灭蚊。
5、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高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重症病例需及时补液,监测血小板和红细胞压积,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血浆。
预防输入性登革热的关键是做好旅行防护。前往流行区应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避蚊胺驱蚊液,住宿场所安装纱窗蚊帐。归国后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社区应定期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孳生环境,发现病例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