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小儿发烧39℃,耳尖可以放血吗?

|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儿发烧39℃,耳尖可以放血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永生
张永生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儿发烧39℃时,耳尖放血并不是一种科学、安全的退烧方法,如孩子出现高烧,应立即采取正确的降温处理并咨询高烧可能是感染或其他疾病导致,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可能延误治疗。
1、发烧的原因
引起儿童发烧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疫苗接种后的反应,以及牙齿萌出等。部分严重疾病,如脑膜炎、败血症,也可能导致高热。发烧需结合其他症状病因。
2、耳尖放血不可取的原因
耳尖放血属于民间偏方,并没有科学依据。此方法存在多个潜在风险,包括感染、疼痛增加,以及无法解决发烧的核心病因。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伤口感染,甚至引发更重的疾病。因此放血并不能真正起到退烧效果。
3、正确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物理降温:若测量体温确定为39℃,可通过温水擦身法降低体温。用30℃~35℃的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下及四肢,促进散热。禁止使用冰水、酒精擦拭,可能带来冻伤或中毒风险。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儿童适用的退热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严格按照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导致副作用。
就医:如发烧持续不退,伴随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需立即送医。医生会根据孩子体温和病因给出专业治疗方案,如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或进一步的检验诊断。
4、日常护理与观察
在孩子发烧时,家长需为其提供舒适的环境,保证室温适宜,衣物轻便,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如高热惊厥等,并记录体温变化,以便医生诊断。
科学处理是应对儿童发烧的关键。耳尖放血既无科学依据,也难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对孩子带来更大伤害。高烧39℃及以上,家长应选择安全可靠的退烧措施,并及时送医,确保孩子得到正确的诊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手足口39度算重症了吗

手足口病体温达到39度并不一定属于重症,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足口病的重症判断主要依据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症状,而非单纯体温高低。体温升高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等方式缓解,同时需注意预防并发症。 1、体温监测:手足口病患儿体温升高是常见症状,39度属于高热范围,但并非重症的唯一标准。建议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变化趋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2、物理降温:体温39度时,可先尝试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酒精中毒。 3、药物退热: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每6-8小时一次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注意按体重计算剂量。 4、重症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通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呕吐、肢体抖动或抽搐等。出现这些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5、家庭护理:患儿居家隔离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米汤、粥、面条等。鼓励多饮水,补充体液,促进代谢。 手足口病患儿体温39度时,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同时注意识别重症症状。居家护理期间,保持患儿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适当补充水分,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鼓励患儿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促进身体恢复。如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重症表现,需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