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肠梗阻可能引起死亡,但具体风险与梗阻类型、持续时间及是否及时治疗有关。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其中绞窄性肠梗阻因肠道血供中断可迅速导致组织坏死,若不及时手术干预,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机械性肠梗阻多由肠粘连、肿瘤或粪石堵塞引起,早期表现为腹痛、呕吐和停止排便排气。若未及时解除梗阻,肠道内压力持续升高可导致肠壁缺血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引发腹膜炎,严重感染可危及生命。动力性肠梗阻常见于术后或电解质紊乱,肠道蠕动功能丧失导致内容物淤积,虽进展较慢,但长期未纠正可能因营养不良或继发感染增加死亡风险。血运性肠梗阻最凶险,如肠系膜血管栓塞直接阻断肠道血液供应,6小时内未处理即可发生广泛肠坏死,死亡率较高。
绞窄性肠梗阻是肠梗阻致死的首要原因,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腹膜刺激征,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肠段。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因多器官衰竭死亡。非绞窄性肠梗阻若早期通过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缓解,通常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或存在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时仍需警惕。
预防肠梗阻致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危症状并及时就医。突发持续腹痛伴呕吐、腹胀或无排便排气超过24小时,尤其出现发热、心率加快等感染征象时,须立即就诊。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减少粘连,老年人需保持饮食纤维摄入和规律排便。确诊肠梗阻后,医生会根据病因选择禁食、插管减压或手术,患者须严格遵循医嘱以避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