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小儿烫伤后发烧可能与烫伤创面感染、应激反应或合并其他感染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局部处理、药物干预及就医评估。主要处理方式有清洁创面、物理降温、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监测体温变化。
1、清洁创面
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15-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避免使用冰水以防冻伤。冲洗后覆盖无菌纱布或湿润烧伤膏如京万红软膏,防止细菌感染。家长需每日观察创面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若出现需及时就医。
2、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时可使用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包裹,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散热。
3、抗感染治疗
若确认创面感染或体温持续升高,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严重感染可能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家长不可自行使用退烧药掩盖症状。
4、补液支持
烫伤后体液渗出可能导致脱水性发热,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较大儿童可饮用稀释果汁或米汤,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5、监测体温变化
每2-4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观察发热是否伴随嗜睡、抽搐、皮疹等警示症状。体温超过39℃或发热持续48小时以上,需急诊排除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烫伤经过与发热特点。
烫伤后24-72小时为感染高发期,家长需保持创面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如猕猴桃、草莓等水果。发热期间宜选择小米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忌食海鲜等发物。若烫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或涉及面部、关节等特殊部位,无论是否发热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