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肝移植后胆道消失可能由胆道缺血、免疫排斥反应、胆道感染、手术操作损伤、胆道吻合口狭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内镜治疗、再次手术等方式治疗。
1、胆道缺血
肝移植后胆道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坏死。胆道动脉血供受损常见于肝动脉血栓形成或吻合技术问题,表现为黄疸、胆汁淤积性酶升高。治疗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必要时行肝动脉介入再通术,药物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改善微循环,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
2、免疫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可导致胆管进行性破坏。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会引发胆管上皮细胞凋亡,临床可见碱性磷酸酶持续升高伴胆管造影显示胆管枯树枝样改变。需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如将他克莫司胶囊替换为环孢素软胶囊,严重时需加用甲泼尼龙片冲击治疗。
3、胆道感染
巨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诱发胆管炎性损伤。病原体直接侵袭胆管壁会导致胆管上皮脱落,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伴胆汁引流液浑浊。需行病原学检查后针对性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同时加强胆道冲洗引流。
4、手术操作损伤
供肝获取或移植术中胆管热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冷保存时间超过12小时或胆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机械性破坏均可导致胆管萎缩,影像学表现为节段性胆管消失。预防关键在于控制供肝冷缺血时间在8小时内,已发生者需行胆管对端重新吻合术。
5、胆道吻合口狭窄
吻合口纤维化收缩可继发上游胆管闭塞。瘢痕增生导致的机械性梗阻会使近端胆管逐渐废用性萎缩,内镜下可见吻合口呈针尖样狭窄。早期可通过球囊扩张治疗,严重狭窄需放置胆道支架,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行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肝移植术后应定期监测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每3个月进行胆道磁共振成像检查。饮食需控制脂肪摄入量在每日40克以下,优先选择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鱼肉和豆制品。术后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促进胆汁排泄。出现皮肤瘙痒或陶土样大便应立即复查胆道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