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乳腺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和乳腺癌等。这些疾病按病情发展从轻到重排列,涵盖良性病变到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是乳腺组织对激素变化的过度反应,表现为乳房胀痛或结节感,月经前症状可能加重。发病与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等因素相关,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调整作息、减少咖啡因摄入缓解症状。若疼痛明显,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乳癖消片、逍遥丸等中成药调节。
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因乳汁淤积或细菌感染导致乳房红肿热痛,可能伴随发热。急性期需排空乳汁并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局部冷敷缓解肿胀。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需病理检查明确类型。
乳腺纤维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触诊可及光滑、活动的肿块,青年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时易发。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直径小于3厘米且无增长趋势者可观察,增长较快或伴有不适感时可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概率较低。
乳腺囊肿为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可能与激素波动相关,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肿块。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可确诊并缓解症状,复杂囊肿需活检排除恶变。日常减少高脂饮食有助于预防新发囊肿。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恶性增殖所致,早期表现为无痛性结节,晚期可能出现皮肤橘皮样改变或乳头溢血。确诊需结合钼靶、活检等检查,治疗包括保乳手术、全乳切除联合化疗(如多西他赛注射液)、放疗及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定期筛查对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
建议女性每月进行乳房自检,40岁以上每1-2年接受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限制酒精摄入可降低乳腺疾病风险。出现持续乳房疼痛、肿块或形态改变时,应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避免延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单发、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且活动度差的肿块。肿块通常无痛,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轻微疼痛。肿块可能出现在乳房的任何部位,但以外上象限较为多见。乳腺癌肿块与月经周期无关,不会随月经周期变化而消失或缩小。发现乳房肿块应及时就医,通过乳腺超声、钼靶或磁共振等检查明确性质。
乳头溢液是乳腺癌的重要症状之一,尤其是血性溢液更应引起重视。乳腺癌引起的乳头溢液多为单侧乳头单孔溢液,液体颜色可为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溢液可能自行流出,也可能在挤压乳头时出现。非哺乳期女性出现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乳腺癌可能。
乳腺癌可能导致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皮肤凹陷或溃疡。橘皮样改变是由于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导致皮肤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皮肤凹陷则是因为肿瘤侵犯Cooper韧带,牵拉皮肤形成酒窝征。晚期乳腺癌可能出现皮肤破溃,形成菜花样溃疡。这些皮肤改变都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
乳头凹陷可能是乳腺癌的表现之一,尤其是新近出现的单侧乳头凹陷。乳腺癌引起的乳头凹陷是由于肿瘤侵犯乳头后方的大导管,导致乳头被牵拉内陷。这种凹陷通常是固定不可回复的,与先天性乳头凹陷不同。发现新出现的乳头凹陷,特别是伴有其他乳腺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腋窝淋巴结肿大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症状。乳腺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管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硬、活动度差、可融合成团。部分患者可能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乳房原发灶较小甚至触摸不到。发现不明原因的腋窝淋巴结肿大,应进行乳腺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定期乳腺自查和专业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建议女性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查,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限制酒精摄入,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更加重视筛查,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一旦发现乳腺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延误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