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精神病康复需注意坚持用药、定期复诊、心理疏导、生活规律和社会功能恢复等事项。精神病可能由遗传、环境刺激、脑部病变等因素引起,需通过综合干预促进康复。
1、坚持用药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慢性精神疾病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如奥氮平片、利培酮片、喹硫平片等。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复发或加重,患者应严格按医嘱调整剂量,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嗜睡等副作用时及时就医处理。药物需由家属监督服用,避免漏服或过量。
2、定期复诊
康复期每1-3个月需进行精神科评估,医生会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复诊内容包括症状筛查、药物浓度检测、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监测。若出现幻觉复发、情绪失控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就医。病情稳定者可逐步延长复诊间隔至半年一次。
3、心理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纠正病态思维模式,家庭治疗可指导家属改善沟通方式。康复期建议每周1-2次心理咨询,学习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技巧。团体治疗有助于重建社交能力,艺术治疗可作为辅助宣泄途径。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需专业心理危机干预。
4、生活规律
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昼夜颠倒。饮食需均衡摄入蛋白质、B族维生素,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躁狂发作期应控制运动强度。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逐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5、社会功能恢复
从简单社交活动开始适应,如参加社区康复中心的技能培训。工作能力评估后尝试庇护性就业,避免高强度职场压力。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但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自主决策。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可减少病耻感,社会工作者协助解决就业、住房等实际问题。
康复期需避免熬夜、酗酒等诱发因素,家属应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自伤。饮食可增加深海鱼、全谷物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建议每天记录情绪变化和症状日记,定期与医生沟通康复进展。社区精防医生随访和家庭支持是预防复发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