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肠梗阻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堵塞物性质,常见检查方式主要有腹部X线平片、腹部CT、超声检查、消化道造影、肠镜检查等。
1、腹部X线平片
腹部X线平片是肠梗阻的初步筛查手段,能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典型征象。通过观察气体分布特点可间接推测梗阻部位,如结肠梗阻可见结肠袋形消失,小肠梗阻则呈现阶梯状液平面。但对非金属异物或软组织密度堵塞物的辨别能力有限。
2、腹部CT
腹部CT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血管走行改变等细节,对确定梗阻部位和原因具有重要价值。CT可鉴别粪石、肿瘤、肠套叠等不同性质的堵塞物,还能发现肠系膜缺血等并发症。增强CT更能评估肠管血供情况,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3、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儿童肠套叠诊断具有独特优势,可观察到特征性的靶环征或同心圆征。对于胆石性肠梗阻,超声能发现胆囊与肠道间的瘘管以及肠腔内的高回声结石。但超声受肠气干扰较大,对肥胖患者或高位梗阻的检出率较低。
4、消化道造影
碘水造影能动态观察造影剂通过情况,明确梗阻部位和程度。对于疑似粘连性肠梗阻,造影可显示肠管成角、固定等改变。钡剂造影虽显影更清晰,但可能加重完全性梗阻患者的病情,需谨慎选择。
5、肠镜检查
肠镜能直接观察结肠及末端回肠的病变,对肿瘤、炎症性狭窄等病因具有确诊价值。检查过程中可同时取活检或进行止血等治疗。但肠镜无法到达小肠高位梗阻部位,需联合胶囊内镜或推进式小肠镜进一步检查。
肠梗阻患者确诊后需禁食并留置胃肠减压,根据病因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餐后剧烈运动,有腹部手术史者需预防肠粘连。术后患者应循序渐进恢复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定期复查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