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4次阅读
肠息肉可通过调整饮食、定期复查、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
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蓝花、燕麦等。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限制酒精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烧烤类食物刺激。
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随访。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在6-12个月复查,连续3次阴性可延长间隔。复查时需配合医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等辅助检查。存在家族史者应缩短复查周期。
直径5-20毫米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常用设备包括高频电刀、氩离子凝固器等。较大广基息肉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需禁食24小时观察出血情况。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追加扩大切除。
炎症性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肠道炎症。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配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进行根除治疗。腺瘤性息肉术后可考虑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复发,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直径超过20毫米的广基息肉或病理证实癌变时,需行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常建议全结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需定期监测储袋功能及营养状况,补充维生素B12等营养素。
肠息肉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等有氧运动。烹饪时可选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术后恢复期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复诊。建议戒烟并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