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儿童脾肾虚如何调理

|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问题描述:
儿童脾肾虚如何调理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海泉
王海泉 山东省立医院 主任医师

儿童脾肾虚可通过饮食调理、中医推拿、中药治疗、运动调节、作息管理等方式改善。脾肾虚可能与先天不足、饮食不当、久病体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发育迟缓、夜尿频繁等症状。

1、饮食调理

选择易消化且温补脾肾的食物,如山药粥、芡实莲子汤、小米南瓜羹等。避免生冷油腻,少量多餐。脾肾虚儿童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鲫鱼汤、蒸鸡蛋羹,搭配红枣、枸杞等食材增强补益效果。

2、中医推拿

采用补脾经、补肾经手法,每日按摩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位5-10分钟。家长需注意手法轻柔,配合捏脊疗法促进气血运行。推拿前后保持环境温暖,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中药治疗

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颗粒、六味地黄丸、醒脾养儿颗粒等中成药。脾肾阳虚者可选用附子理中丸,阴虚者适用知柏地黄丸。中药汤剂需根据体质辨证调配,家长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4、运动调节

每天进行30分钟温和运动如八段锦、拍打操或散步,避免剧烈运动耗气。家长需引导儿童循序渐进,运动后及时擦汗保暖。冬季可选择室内踢毽子、跳绳等低强度活动。

5、作息管理

保证21点前入睡,午休不超过1小时。睡前2小时禁食,用艾叶泡脚改善睡眠。家长应规律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学习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调理期间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变化,记录饮食睡眠情况。避免滥用滋补品,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夏季减少空调直吹。若出现持续腹泻、水肿或生长停滞应及时复诊,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日常可适当晒背补充阳气,培养定时排便习惯减轻脾肾负担。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隐匿型肾炎是怎么引起

隐匿型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隐匿型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评估、肾活检等方式确诊,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控制感染、调节免疫、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隐匿型肾炎与遗传性肾病相关,如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导致血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2、感染因素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常见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伴咽痛发热,尿检可见红细胞管型。急性期需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灶,慢性感染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等需彻底治疗。感染控制后多数患者尿异常可自行缓解,持续异常者需排查其他病因。

3、免疫异常

IgA肾病是隐匿型肾炎最常见类型,因黏膜免疫异常导致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典型表现为感染后72小时内出现肉眼血尿,肾活检可见IgA沉积。轻症可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中重度需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

4、药物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伴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必须用药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替代解热镇痛,同时监测尿NAG酶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老年患者和脱水状态下更需谨慎用药。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导致微量白蛋白尿。早期严格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和降压(目标<130/80mmHg)可延缓进展,常用药包括二甲双胍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等。肥胖患者需减重至BMI<24,高尿酸血症者用非布司他片控制血尿酸<360μmol/L。

隐匿型肾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推荐优质蛋白摄入量0.8-1.0g/kg/天。适度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及时肾内科就诊。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谨慎选择增强CT等需造影剂的检查。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