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6次阅读
小孩咳嗽喘可能由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肺炎、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抗过敏药物、止咳化痰药物、调整喂养姿势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呼吸道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儿童咳嗽喘的常见原因,多伴随发热、鼻塞等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为喘息性咳嗽。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或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家长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2、支气管哮喘
哮喘患儿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反复喘息,夜间及晨起症状加重。可能与遗传、过敏原暴露有关,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需长期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急性发作时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家长应记录发作诱因,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
3、过敏性咳嗽
接触过敏原后出现阵发性干咳,少痰且持续超过4周。常见于过敏性体质儿童,多伴过敏性鼻炎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组胺治疗,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调节白三烯。家长需定期清洗床品,减少毛绒玩具接触。
4、肺炎
肺部感染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引发喘鸣音,常见高热、呼吸急促。肺炎链球菌感染需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支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肠溶片。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呼吸频率,出现口唇发绀需立即就医。
5、胃食管反流
胃酸刺激咽喉引发反射性咳嗽,进食后平卧时加重。婴儿因贲门发育不全易发,可能伴吐奶、拒食。建议喂奶后竖抱拍嗝30分钟,严重者需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家长应少量多次喂养,避免过饱。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饮食宜清淡,避免冷饮及甜腻食物刺激咽喉。哮喘患儿应规范记录用药日记,定期复查肺功能。咳嗽期间减少剧烈运动,外出佩戴口罩防尘。若咳嗽持续2周不缓解或出现喘息加重、呼吸困难,须及时儿科就诊。
一岁半的宝宝感冒咳嗽流鼻涕呕吐可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物理降温、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受凉、免疫力低下、过敏原刺激、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空气流通
确保宝宝所处环境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避免冷风直吹。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50%-60%,有助于缓解鼻黏膜干燥。避免接触二手烟、粉尘等刺激性物质,减少呼吸道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2、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喂温水、母乳或配方奶,每日总饮水量需达到500-800毫升。可适当给予苹果汁稀释液或米汤,补充电解质。若宝宝拒绝饮水,可用滴管或小勺缓慢喂入,防止脱水加重呕吐症状。
3、调整饮食
暂停添加新辅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糊、南瓜泥、胡萝卜泥等,单次喂养量减少1/3。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喂食,避免油腻、生冷及高糖食物。母乳喂养可增加哺乳频率但缩短单次时长。
4、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时,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次5-10分钟。禁止使用酒精擦浴。可配合退热贴敷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
5、遵医嘱用药
病毒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细菌感染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咳嗽明显可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稀释痰液,呕吐严重时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禁用含可待因的镇咳药。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尿量及呕吐物性状。若出现呼吸急促、嗜睡、持续拒食、尿量减少或呕吐物带血丝,应立即就医。恢复期保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12小时。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宝宝前需洗手。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腹部保暖。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3滴剂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盲目使用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