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骨穿(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不明原因发热或感染排查、肿瘤骨髓转移评估等,禁忌症涉及严重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感染、严重骨质疏松等。骨髓穿刺是获取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方法,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以确保操作安全。
骨髓穿刺常用于诊断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通过骨髓涂片可观察造血细胞形态与比例,例如缺铁性贫血可见红细胞系增生伴胞浆发育迟缓,急性白血病可发现原始细胞比例显著增高。骨髓活检还能评估骨髓纤维化程度,辅助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
长期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穿刺有助于鉴别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结核)或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培养可提高病原体检出率,骨髓涂片中发现组织胞浆菌等病原体可直接明确诊断。对于免疫缺陷患者,骨髓检查是排查播散性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实体肿瘤患者出现骨痛或碱性磷酸酶升高时,需通过骨髓穿刺判断是否存在骨髓转移。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常转移至骨髓,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团簇。骨髓免疫组化染色能确定肿瘤来源,为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血小板低于20×10⁹/L或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者禁止骨穿,易导致穿刺部位血肿或腹膜后出血。血友病患者需预先补充凝血因子,待凝血功能纠正后再考虑操作。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停药足够时间,经凝血功能评估后方可实施。
穿刺区域存在皮肤化脓性感染或腰椎骨髓炎时,骨穿可能导致感染扩散。需先控制感染再选择其他健康部位穿刺。严重骨质疏松者因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应改用骨髓抽吸替代活检。极度肥胖或解剖变异者需在影像学引导下操作。
进行骨髓穿刺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操作风险。术后应压迫止血至少10分钟,卧床休息1小时观察有无出血。穿刺部位保持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血液病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含铁食物促进造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