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痛风通常由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常见症状包括第一跖趾关节剧痛、关节活动受限,治疗方式主要有非布司他片、苯溴马隆片、秋水仙碱片、依托考昔片、别嘌醇片等药物控制。
非布司他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型痛风患者。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或皮疹,需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该药对慢性痛风石患者效果显著,但急性发作期需联合其他抗炎药物使用。
苯溴马隆片通过促进肾脏尿酸排泄发挥作用,适用于肾尿酸排泄减少型患者。用药期间需增加饮水量预防尿路结石,禁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该药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建议餐后服用以减轻刺激。
秋水仙碱片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缓解关节炎症。典型表现为用药后6-12小时疼痛明显减轻,但腹泻等不良反应常见。老年患者需减量使用,避免与强效P-糖蛋白抑制剂联用。
依托考昔片作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快速缓解关节肿胀和压痛症状。适用于对传统非甾体抗炎药不耐受的患者,但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该药需在发作初期足量使用,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
别嘌醇片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酶降低血尿酸浓度,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用药前建议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预防超敏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给药间隔。
痛风患者需长期控制高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肥胖者应逐步减重。急性期可对患处进行冷敷缓解疼痛,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00μmol/L以下。若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出现痛风石,需考虑降尿酸药物长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