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 精神病科

躁狂症有哪些症状

|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问题描述:
躁狂症有哪些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于淑霞
于淑霞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躁狂症的症状有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是指思维联想速度加快,缺乏自制力。第一点,情感高涨是躁狂状态的主要原发症状,病人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乐观,兴高采烈,无忧无患这种情感的是愉快的并具有相当感染力,有的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为主的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病人常常在患病早期表现为愉快,而在后期则转化为易激惹。第二点,思维奔逸是指思维联想速度加快,病人言语增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感到说话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想,有时可出现音韵联想,随境转移,意志行为增强及协调性精神运动型兴奋,其内心体验与行为反应与外在环境均较统一,病人活动增多,喜欢交往,爱凑热闹,与一般人一见如故,好开玩笑或搞恶作剧,好管闲事,整日忙碌,但做事虎头蛇尾,一事无成,办事缺乏深思熟虑,草率做事不顾后果,有时到处惹是生非,同时伴随症状常伴有睡眠,需要减少食欲偶尔可出现兴奋所致的行为,由于活动过度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虚脱,衰竭,尤其是老年或体弱的病人,轻躁狂病人需要保持一定的自制力。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精神病家族史遗传规律

精神病家族史遗传规律涉及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精神病的遗传风险与家族中患病成员的数量、血缘关系密切程度相关。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单一基因决定,而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病的遗传风险会随着家族中患病成员的增加而升高,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病时,遗传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如童年创伤、社会压力、生活方式等也在精神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1、多基因遗传:精神病的遗传模式属于多基因遗传,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共同作用,导致个体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这些基因可能涉及神经递质调控、脑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多基因遗传的特点使得精神病的遗传风险难以通过单一基因检测准确预测。 2、家族聚集性:精神病在家族中呈现一定的聚集性,直系亲属中患有精神病的个体,其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约为10%,而普通人群的患病风险约为1%。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精神病发病中的重要性。 3、环境因素:尽管遗传因素在精神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童年期创伤、长期社会压力、物质滥用等环境因素可能触发或加重精神病的症状。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 4、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模式,影响精神病的发生。例如,童年期创伤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表观遗传学机制为理解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5、遗传咨询:对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个体,遗传咨询可以帮助评估遗传风险,并提供预防建议。遗传咨询通常包括家族病史收集、遗传风险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遗传咨询,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风险,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精神病家族史的遗传规律复杂,涉及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综合作用。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应对压力、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是降低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等,有助于脑部健康。运动方面,规律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可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护理上,家庭成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