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研发力度 9家药企将创新药推向国际市场

如今,国家对创新药的研发越来越重视,不少药企都加入了创新药研发的队伍中,申请创新药的海外临床研究尤其是美国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常见。自2016年以来,共有13个中国创新药被FDA批准临床,当中主要来自9大企业。
恒瑞医药SHR系列
HengruiTherapeutics是恒瑞在美国的子公司,从事项目引进及药物发现活动。该公司的在研药物最初包括从江苏恒瑞分离出来的三个肿瘤候选药物吡咯替尼、SHR-A1201(anti-HER2ADC)、SHR1210(anti-PD1)。2016年6月,该公司获得恒瑞医药与一家未披露的蓝筹投资机构的1亿美元投资。2017年以来,恒瑞医药4个在美国获批临床的创新药中,有三个由HengruiTherapeutics申报。
SHR9146为口服小分子IDO抑制剂,IDO抑制剂是目前对抗PD-1耐受最成熟的靶点,BMSOpdivo/默沙东Keytruda这两个目前最火的PD-1抗体竞相与INCYTE的IDO抑制剂展开合作。恒瑞自身也拥有PD-1单抗SHR-1210,目前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已经启动III期临床,公司可以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同时自身拥有PD-1抗体和IDO管线的企业。
SHR8554注射液是一种μ阿片受体(MOR)激动剂,适用于疼痛的治疗。目前μ阿片受体(MOR)激动剂已有可待因、哌替啶·、氢可酮等多个药物上市。
SHR-1316以PD-L1为靶点,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国际同类产品已有罗氏ATEZOLIZUMAB、阿斯利康durvalumab和辉瑞avelumab。国内同类产品思路迪/康宁杰瑞的PD-L1抗体(KN035,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已经通过CFDA和FDA的审评,获准开展临床研究,基石药业重组PD-L1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WBP3155)临床申请已获CFDA受理。
SHR-A1403是人源化抗c-Met单克隆抗体通过化学偶联微管抑制剂之后形成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Met结合,抗体药物偶联物内吞进入肿瘤细胞后释放小分子毒素,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这是中国企业第一个获美国FDA批准临床的抗体药物偶联物。
东阳光药伊非尼酮
2月22日,东阳光抗纤维化1类新药伊非尼酮(HEC585)获得美国FDA许可正式进入I期临床。5月4日,公司宣布已在科文斯(美国)I期临床试验中心顺利启动并于2017年5月2日成功完成2例受试者的首次给药。
伊非尼酮是由东阳光药业自主开发的的新化学实体,主要开发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目前用于肺纤维化药物的药物有罗氏吡非尼酮和BI的尼达尼布,其中吡非尼酮是首款用于IPF的药物,推测伊非尼酮是吡非尼酮的同类药物。
亚盛医药APG-1252、APG-115
亚盛医药由杨大俊、郭明和王少萌3位博士在2009年创立,专注于创新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
APG-1252能够选择性抑制Bcl-2蛋白家族成员Bcl-2/Bcl-XL,恢复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从而杀死肿瘤。目前Bcl-2抑制剂上市药物有艾伯维Venetoclax(维奈妥拉),2016年4月11日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PG-115为口服靶向MDM2-p53蛋白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p53是公认的肿瘤抑制基因,而MDM2是p53的一个重要的抑制因子,当两者结合的时候,会使p53的活性降低,抑癌作用减弱。国际上目前没有同类药物上市。临床前研究表明,APG-115对于恶性肿瘤、干性老年眼底黄斑病变有治疗作用。
此外公司临床开发进度最快的产品Bcl-2抑制剂AT-101,现处于国内及美国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另外,公司IAP(凋亡抑制蛋白)抑制剂AT-406在美国已处于I期临床。
康宁杰瑞KN035
复宏汉霖HLX07
圣诺制药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为陆阳博士,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马里兰州,并于2008年在中国苏州建立了中国研发中心,公司致力于核酸干扰(RNAi)药物的开发。
康弘药业康柏西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