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
孩子磕到牙导致牙龈出血时,若仅轻微损伤且出血量少,可通过压迫止血和冷敷缓解;若伴随牙齿松动、断裂或持续出血,需立即就医。牙龈出血可能与牙龈组织挫伤、牙周膜损伤或牙体折断有关。
轻微磕碰引起的牙龈出血通常表现为局部渗血,无牙齿位移。家长可用干净纱布轻压出血部位5-10分钟,同时用冰袋外敷面部对应区域减少肿胀。观察24小时内是否出现牙龈颜色发暗、牙齿敏感等症状,期间避免让孩子啃咬硬物,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生理性出血一般1-2天可自行停止,期间可适量饮用常温流食。
当出血呈喷射状或持续渗血超过30分钟,可能提示牙龈深层撕裂或牙槽骨骨折。牙齿明显松动、移位或折断时,需急诊处理防止牙髓坏死。部分案例可能伴随颌面部肿胀、发热等感染征兆,X线检查可明确是否需进行牙龈缝合、牙周固定或断牙再植。延迟处理可能导致恒牙胚损伤或错位萌出。
建议家长检查孩子口腔是否有残留碎片,避免用尖锐物品触碰伤口。出血停止后仍需观察1周,若出现牙龈化脓、牙齿变色或咀嚼困难应及时就诊。日常需监督儿童佩戴运动护齿套参与高风险活动,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潜在牙周问题。
山东省立医院
牙套取了以后牙龈出血可能与牙龈炎症、牙周疾病、口腔清洁不当、牙齿移动刺激或牙龈损伤有关。可通过口腔清洁护理、抗炎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
1. 牙龈炎症
佩戴牙套期间食物残渣容易滞留,长期刺激可能引发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触碰易出血。建议使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减少菌斑堆积。若炎症持续,可遵医嘱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康复新液等局部抗炎药物。
2. 牙周疾病
原有牙周炎患者在正畸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常见牙龈退缩、牙周袋形成伴出血。需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龈下刮治,配合使用甲硝唑口腔粘贴片、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药物控制感染。正畸结束后应每3-6个月复查牙周状况。
3. 口腔清洁不当
摘除牙套后若仍沿用正畸期的清洁方式,可能无法有效清除邻面菌斑。建议使用牙线、冲牙器辅助清洁,必要时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牙龈沟。选择含氟化亚锡的牙膏有助于抑制牙龈出血。
4. 牙齿移动刺激
正畸后牙齿位置调整过程中,牙龈组织需要适应期。新暴露的牙颈部可能暂时敏感出血。可使用脱敏牙膏缓解症状,避免过硬食物刺激,通常2-4周内逐渐缓解。
5. 牙龈机械损伤
拆除牙套时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牙龈微小撕裂。表现为局部点状出血,可能伴有轻微疼痛。可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24小时内避免刷牙刺激伤口。若出血不止需及时就诊处理。
建议保持每日两次有效刷牙,使用牙线清理牙间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加重牙龈出血的行为。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K,适量食用猕猴桃、菠菜等有助于牙龈修复的食物。若出血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明显肿痛,需及时就诊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因素。
临汾市人民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
血小板计数49×10⁹/L并伴有牙龈出血,通常提示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药物副作用或脾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建议立即就医完善骨髓穿刺、凝血功能等检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较常见原因,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计数下降,除牙龈出血外可能伴随皮肤瘀斑、鼻衄。急性期需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慢性期可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或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需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与环孢素软胶囊治疗,严重者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常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需通过骨髓活检确诊后接受VDLP方案化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抑制凝血功能,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滞留破坏增多,可通过脾切除术改善。
日常需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损伤,忌食坚硬带刺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碰撞,观察皮肤黏膜出血倾向。血小板低于20×10⁹/L或有颅内出血风险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悬液。所有治疗均须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