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厌食症

博禾精选结果

肌萎缩和厌食症有什么区别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因素或病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神经内科神经性厌食症怎么治疗才能好转快

邵自强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性厌食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神经性厌食症通常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压力、遗传倾向、神经生物学异常、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干预手段,帮助患者纠正扭曲的体像认知和进食行为。治疗需由专业心理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可能包括暴露疗法、正念训练等。部分患者可配合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调节情绪,但需警惕药物对胃肠功能的潜在影响。

2、营养支持

注册营养师会设计渐进式营养恢复计划,初期以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营养配方粉为主,逐步过渡到常规饮食。需监测血钾、血磷等电解质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注射液。体重增长需控制在每周0.5-1公斤,避免再喂养综合征。

3、药物治疗

奥氮平片可用于改善顽固性拒食和病理性体像障碍,喹硫平片可能帮助缓解伴随的焦虑症状。存在严重抑郁时可考虑米氮平片,但需注意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嗜睡或代谢紊乱。所有药物使用均需精神科医生严格评估。

4、家庭干预

家庭治疗重点在于改善沟通模式,消除对体重和食物的过度关注。建议家长参与治疗过程,学习科学的营养知识,避免强制喂食等不当行为。可配合使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作为膳食补充,但不可替代正规饮食。

5、住院治疗

当体重指数≤15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住院,通过鼻饲或肠外营养维持生命体征。住院期间会进行多学科团队管理,包括心电监护、骨密度检测等。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碳酸钙D3片防治骨质疏松。

神经性厌食症康复需持续1-3年,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每日分6-8次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如牛奶、鸡蛋羹。家属需定期陪同复诊,监测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变化,警惕自杀风险。恢复期可尝试温和的瑜伽或呼吸训练帮助重建身体感知。

骨科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什么意思

邵自强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指患者因心理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进食行为异常和体重认知扭曲,主要表现为刻意限制能量摄入、对体重增加极度恐惧及体像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可能由遗传、社会文化压力、心理因素等共同引发,需通过心理治疗、营养干预等多维度手段综合干预。

1、刻意限制进食

患者通过严格计算热量、拒绝高能量食物、过度节食等方式减少摄入,甚至采取催吐、滥用泻药等极端行为。长期能量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女性可能出现闭经。治疗需逐步恢复规律饮食,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纠正代谢失衡。

2、体重认知扭曲

即使体重显著低于正常范围,患者仍强烈认为自己肥胖,对体重数字或体型局部细节过度关注。这种扭曲可能与社会审美压力、家庭环境或完美主义人格有关。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修正体像认知偏差。

3、病理性恐惧增重

对体重增长的恐惧远超常人,常伴随焦虑、强迫行为,如反复称重、过度运动。恐惧可能源于控制欲缺失或创伤经历。需结合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片)和心理疏导缓解情绪症状。

4、体像障碍

患者对自身体型产生严重误判,无法客观评估瘦弱状态,甚至因局部轻微脂肪堆积产生强烈痛苦。可能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有关。镜像暴露疗法和团体治疗有助于改善体像感知。

5、生理功能紊乱

长期饥饿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骨质疏松等,严重时可引发多器官衰竭。需监测心率、血钾等指标,补充维生素D钙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营养素,必要时住院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需在精神科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家属应避免对体重或饮食的强制性评价,营造宽松的进食环境。日常可尝试正念饮食训练,逐步建立对食物的健康态度,同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骨密度等指标。若出现晕厥或心律不齐需立即就医。

神经内科神经性厌食症病因治疗

邵自强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需结合心理干预、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主要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营养康复计划、抗抑郁药物、胃肠功能调节药物等。神经性厌食症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社会文化压力、人格特质、下丘脑功能障碍、胃肠激素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重显著下降、进食恐惧、体像障碍、闭经、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患者对体重和食物的错误认知,减少进食焦虑。治疗重点包括识别自动负性思维、建立规律进食行为、逐步增加热量摄入。适用于伴有强迫症或焦虑症状的患者,需由专业心理科医师制定个体化方案,疗程通常持续数月,需配合家庭监督。

2、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针对青少年患者,通过改善家庭互动模式缓解进食冲突。治疗需家长参与,重点解决过度控制、情感忽视等问题,建立健康的进食环境。研究表明家庭治疗对病程短于3年的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概率,但需避免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家庭成员。

3、营养康复计划

营养康复需逐步增加每日热量至2000-3000千卡,优先补充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严重营养不良者需住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等医用食品。恢复期每周体重增长控制在0.5-1公斤,避免再喂养综合征,需定期监测血磷、血镁水平。

4、抗抑郁药物

氟西汀胶囊可改善伴随的抑郁和强迫症状,尤其适用于BMI超过15的 outpatient患者。舍曲林片对进食焦虑有调节作用,但需注意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米氮平片可刺激食欲,适用于合并失眠患者,所有药物均需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5、胃肠功能调节

多潘立酮片可缓解胃轻瘫导致的早饱感,莫沙必利分散片能改善胃肠蠕动功能。用药期间需配合少量多餐,避免高纤维食物加重腹胀。对于长期呕吐患者,应联合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同时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需建立规律的进食作息,每日保证3主餐+2加餐,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香蕉、蒸蛋等。家属应避免对进食行为的过度关注或批评,可陪同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帮助胃肠蠕动。定期复查体重、心电图和电解质,女性患者需关注骨密度变化。恢复期可尝试正念饮食训练,逐步重建与食物的健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