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拿

博禾精选结果

老人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推拿手法是什么

老人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揉、按或者是推等多种推拿手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或者是腰肌劳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通过牵引、针灸、热敷、理疗等等方法进行医治,都有较为不错的效果。如果疼痛的情况比较严重,可咨询专业的医生之后,口服止疼的药物治疗,用药的同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辅助进行功能锻炼,做好腰腹部的保暖工作,最好不要做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

内分泌科小儿腹泻推拿治疗需补大肠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腹泻推拿治疗需补大肠,可通过推拿特定穴位缓解症状。小儿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等症状。推拿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1、补大肠

补大肠是小儿腹泻推拿治疗的重要手法之一,主要通过推拿大肠经穴位来调节肠道功能。常用穴位包括合谷、曲池等,推拿时需轻柔缓慢,以患儿舒适为宜。补大肠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减少腹泻次数。推拿后需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

2、揉腹

揉腹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操作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每次持续5-10分钟。揉腹能缓解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改善脾胃功能。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不适。

3、推脾经

推脾经有助于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等,推拿时从下往上轻柔推动。脾虚型腹泻患儿推脾经效果较好,可减少大便稀溏症状。推拿前后需保持患儿情绪稳定。

4、捏脊

捏脊能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操作时沿脊柱两侧从下往上捏提皮肤,每次3-5遍。捏脊对脾虚型腹泻有辅助治疗作用,可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状。操作时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5、按揉天枢

天枢穴位于脐旁两寸,按揉此穴可调理肠道功能。用拇指指腹轻柔按压,每次1-2分钟。天枢穴对急慢性腹泻均有缓解作用,能减轻腹痛、肠鸣等症状。按揉时需避开饭后立即进行。

小儿腹泻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给予易消化的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精神差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不要自行尝试复杂手法。

儿科小儿推拿能改善肠胃问题吗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小儿推拿一般能改善胃肠问题,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胀气等非器质性疾病。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经络和穴位,促进胃肠蠕动、调节消化功能,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并排除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问题如积食、肠痉挛等,小儿推拿通过揉腹、捏脊等手法刺激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缓解腹胀腹痛。推拿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胃肠分泌与蠕动,对喂养不当或受凉引起的症状效果较好。推拿时需保持环境温暖,使用茶油或滑石粉减少摩擦,单次操作不超过15分钟。部分儿童推拿后可能出现短暂排便次数增多,属于正常反应。

器质性疾病如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等需优先进行医疗干预,推拿可能延误治疗。急性胃肠炎伴发热呕吐时,推拿可能加重脱水风险。过敏体质儿童接触推拿介质可能出现皮肤反应,癫痫患儿需避免强刺激手法。推拿后若出现持续加重或血便,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进行小儿推拿前建议完善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推拿期间需配合饮食调整,少量多餐并避免生冷食物。家长可学习简单的摩腹、补脾经等居家手法,但治疗性推拿须由持证医师操作。若症状未缓解或伴随体重下降、反复发热,需及时转诊消化专科。

中医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原则有哪些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原则主要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温中止泻、清热利湿、调和气血等。推拿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证型选择手法,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1、健脾和胃

通过补脾经、摩腹等手法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可补益脾气;顺时针摩腹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腹泻,表现为大便溏薄、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操作时需注意手法轻柔,每次持续5-10分钟。

2、消食导滞

采用清大肠、揉板门等手法帮助消化积滞。清大肠需沿食指桡侧缘从指根向指尖直推,能清除肠道积热;揉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按揉可缓解食积腹胀。适合伤食型腹泻,常见大便酸臭、腹胀拒按、舌苔厚腻等表现。操作时力度适中,避免损伤患儿娇嫩皮肤。

3、温中止泻

运用揉外劳宫、推上七节骨等手法温阳固涩。外劳宫在手背第三掌骨桡侧,揉动可温补脾阳;从尾骨端向上推七节骨能升提止泻。针对脾肾阳虚型腹泻,症见大便清稀、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操作时需保持室内温暖,手法速度宜缓。

4、清热利湿

选用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清泻湿热。天河水在前臂正中线,从腕横纹向肘横纹直推可清热;退六腑需沿前臂尺侧从肘向腕直推以利湿。适用于湿热型腹泻,特征为大便黏滞、肛门灼热、口渴烦躁等。操作时可用爽身粉润滑皮肤,防止摩擦损伤。

5、调和气血

采用分推腹阴阳、捏脊等手法调理气机。分推腹阴阳需从胸骨剑突沿肋弓向两侧分推;捏脊自尾骨至大椎穴提捏可通调脏腑。适合久泻导致的气机失调,常见大便时溏时泻、脘闷嗳气等症状。操作前需修剪指甲,避免划伤患儿皮肤。

推拿治疗期间需注意患儿保暖,避免腹部受凉;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腹泻伴发热、血便或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推拿后适当饮用温开水,避免剧烈运动,每日治疗1-2次为宜,连续3-5天观察疗效。

中医小儿厌食的推拿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厌食可通过推拿治疗改善,常用方法有揉板门、运内八卦、摩腹、捏脊、补脾经等。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不可自行尝试。

1、揉板门

揉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动。该手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缓解因饮食积滞引起的食欲不振。推拿时可配合轻揉中脘穴增强效果,每次操作时间控制在3-5分钟。需注意手法需轻柔均匀,避免用力过度造成皮肤损伤。

2、运内八卦

运内八卦是以掌心为圆心画圈推拿的手法,能调和胃肠气机。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厌食,表现为食量少、大便溏薄。操作时用拇指沿八卦方位推运,配合补脾经手法效果更佳。推拿后建议饮用温水,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3、摩腹

摩腹是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改善消化功能的方法。适用于腹胀、便秘伴随的厌食症状,能促进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操作时手掌紧贴腹部皮肤做环形移动,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建议在餐后1小时进行,每日1-2次,每次5-8分钟。

4、捏脊

捏脊是从尾骨至大椎穴提捏脊柱两侧皮肤的手法。能振奋阳气、调理脏腑,对长期厌食伴发育迟缓者效果显著。操作时拇指与食指配合提捏,每侧重复3-5遍。体质虚弱者需减轻力度,皮肤破损或发热期间禁止操作。

5、补脾经

补脾经是在拇指桡侧缘向心方向直推的手法。主治脾胃气虚型厌食,常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操作时从拇指尖推至指根,频率保持每分钟100次左右。可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疗程通常需要连续进行7-10天。

推拿治疗期间需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避免强迫进食或餐前食用零食,建立规律的进食时间。若推拿2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体重下降、持续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可配合腹部热敷或足底按摩辅助改善消化功能。

消化内科小儿推拿能治疗腹泻

王海泉
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推拿可以辅助治疗腹泻,但需结合病因判断是否适合。腹泻可能由饮食不当、感染、过敏等因素引起,小儿推拿主要适用于功能性腹泻或轻度消化不良,对细菌性肠炎等感染性腹泻需配合药物治疗。

小儿推拿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调节胃肠功能。顺时针摩腹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排便,补脾经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缓解食欲不振,推上七节骨有温中止泻作用。操作时需保持室温适宜,使用爽身粉减少摩擦,手法轻柔以皮肤微红为度,单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对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配合捏脊疗法提升免疫力。

感染性腹泻出现发热、脓血便时不宜单独使用推拿。轮状病毒性肠炎需补充口服补液盐,细菌性痢疾要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过敏性腹泻应回避过敏原,乳糖不耐受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急性腹泻伴有脱水症状如眼窝凹陷、尿量减少时,应立即就医静脉补液。

进行小儿推拿前应清洁双手并修剪指甲,饭后1小时进行操作。治疗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可饮用米汤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便后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配方奶喂养可暂时稀释浓度。若推拿3天未缓解或出现精神萎靡、持续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