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
雄激素拮抗剂是一类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或抑制雄激素合成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与雄激素相关的疾病。
1、作用机制
雄激素拮抗剂通过竞争性结合雄激素受体或抑制5α-还原酶活性发挥作用。非甾体类药物如氟他胺可直接阻断受体信号传导,甾体类药物如环丙孕酮还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部分药物还能干扰睾酮合成酶的功能。
2、临床应用
这类药物适用于前列腺癌的全程治疗,从早期联合去势到去势抵抗阶段。在女性疾病中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雄激素过高表现,包括痤疮和多毛症。某些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也需要长期使用。
3、代表药物
临床常用非甾体类包括比卡鲁胺片和恩杂鲁胺胶囊,甾体类有醋酸环丙孕酮片。新型药物如阿帕鲁胺片对受体亲和力更高。部分老药如氟他胺片因肝毒性已较少使用。
4、不良反应
常见潮热和性功能障碍等抗雄效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非甾体类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部分患者会出现疲劳和情绪波动,少数可发生男性乳房发育。
5、使用注意
治疗前列腺癌时需与手术或药物去势联合。女性用药需排除妊娠并严格避孕。肝功能不全者应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突然停药可能引起反跳现象,需逐步减量。
使用雄激素拮抗剂期间应保持适度运动预防肌肉流失,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定期复查PSA、肝功能及骨密度等指标。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重度肝损伤或抑郁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饮食上可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有助于雌激素代谢平衡。
山东省立医院
脱发可能与雄激素水平有关,但并非所有脱发都由雄激素过多引起。脱发主要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精神压力、疾病因素等原因。
雄激素性脱发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脱发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这类脱发通常表现为发际线后移或头顶头发稀疏,与体内二氢睾酮对毛囊的敏感性增强有关。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米诺地尔酊、非那雄胺片等药物,或考虑毛发移植手术。
除雄激素外,甲状腺功能异常、产后激素变化等内分泌问题也会导致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伴随头发干燥易断,甲亢则可能导致头发细软稀疏。需通过血液检查明确原因,针对性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或甲巯咪唑片等药物调节激素水平。
长期缺乏蛋白质、铁、锌、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影响毛囊生长周期。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见头发脆弱易脱落,可通过补充蛋白粉、硫酸亚铁片等改善。日常需保证均衡摄入鱼类、蛋类、深色蔬菜等富含营养素的食物。
长期焦虑、紧张等应激状态会触发休止期脱发,使更多毛囊提前进入休眠阶段。这类脱发通常表现为整体头发变薄而非特定区域脱落。缓解压力可通过规律作息、冥想放松等方式,严重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秃、头皮真菌感染、放疗化疗等医疗操作也会造成脱发。斑秃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脱发斑,可能与免疫系统攻击毛囊有关,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真菌感染需使用酮康唑洗剂配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
脱发患者应避免过度烫染、拉扯头发等损伤行为,选择温和洗发产品。保证每日睡眠时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减少高油高糖食物。若脱发量持续增加或出现斑块状脱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