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化道

博禾精选结果

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区别

消化道和消化腺是消化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管道结构,消化腺则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等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1、消化道:

消化道是食物通过的管道,负责物理性消化和运输,主要功能包括咀嚼、蠕动、吸收和排泄。

2、消化腺: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负责化学性消化,通过酶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3、结构差异:

消化道为中空管状结构,具有肌肉层推动食物;消化腺为实质性器官,由腺泡和导管组成。

4、功能协同:

两者协同完成消化过程,消化道提供消化场所和运输通道,消化腺提供消化所需的酶和液体环境。

保持规律饮食和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正常功能,出现持续消化不良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消化内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哪些

陈国栋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便血,体征可能有贫血、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出血原因及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

1、呕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血液经口腔呕出,颜色可为鲜红或咖啡渣样。呕血可能与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因素有关,常伴随上腹疼痛、恶心等症状。治疗需禁食并静脉补液,药物可选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生长抑素注射液、凝血酶冻干粉等。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干预。

2、黑便

黑便表现为柏油样便,是血液在肠道内消化后形成的特征性改变。黑便多由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治疗需明确出血部位,药物可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云南白药胶囊等,同时需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3、便血

便血指粪便中混有鲜红或暗红色血液,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便血可能与痔疮、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有关,可伴随里急后重、腹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美沙拉嗪肠溶片、地奥司明片、痔疮栓等,必要时行肠镜检查及止血治疗。

4、贫血

慢性消化道出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程度与出血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可能由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引起。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严重贫血需输血治疗并积极控制出血源。

5、腹部体征

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或触及腹部包块。这些体征常见于消化道穿孔、肿瘤等严重情况,肠鸣音可能亢进或减弱。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注射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必要时急诊手术探查。

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饮食需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呕吐物及粪便性状变化。出现头晕、冷汗等休克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慢性出血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胃肠镜,排查潜在恶性病变。

消化内科消化道出血是什么病好治吗

陈国栋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血管破裂导致的病症,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治愈。治疗效果主要与出血原因、出血量及治疗时机有关,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反复大量出血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时治疗难度增加。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通常预后较好,通过抑酸治疗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多能痊愈。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同时需避免刺激性饮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属于急重症,需在内镜下止血或使用特利加压素注射液、生长抑素注射液控制出血,后期可能需介入手术降低门静脉压力。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与药物、酒精等因素相关,停用损伤因素后配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多数可恢复。

恶性肿瘤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治疗难度较大,需结合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手段。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罕见病因可能反复出血,需长期随访管理。高龄患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时,止血后仍可能因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卧床休息。恢复期应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坚硬、辛辣食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灶愈合情况,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需评估出血风险。控制基础疾病如肝硬化、高血压等对预防再出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