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方

博禾精选结果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方法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有座位旋转复位法、侧位侧扳法。还要注意避免久坐不动,平时还得适当活动,还要注意别受寒、外伤、着凉,贴一些止疼的药。

神经内科治疗神经性头痛中药方剂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神经性头痛可使用天麻钩藤饮、川芎茶调散、通窍活血汤、柴胡疏肝散、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药方剂治疗。神经性头痛多由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浊上扰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头部胀痛、刺痛或昏沉感,需在中医师辨证后选用合适方剂。

一、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头痛,主要成分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该方剂能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缓解头痛伴随的眩晕、烦躁症状。使用期间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孕妇慎用。常见剂型为汤剂或颗粒剂,需根据医嘱调整配伍。

二、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针对外感风邪或气滞血瘀型头痛,含川芎、白芷、薄荷等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功效,对偏头痛或遇风加重的症状效果显著。服药期间应注意避风保暖,避免与寒凉食物同服。临床常用散剂或煎剂形式,需配合辨证加减。

三、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主治瘀血内阻型头痛,核心药物为赤芍、桃仁、红花等。该方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头部固定刺痛或外伤后头痛。用药期间忌食生冷,女性经期慎用。剂型多为汤剂,需根据血瘀程度调整川芎、当归等药物比例。

四、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头痛,由柴胡、香附、陈皮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作用,对情绪波动诱发的头痛伴胁胀有效。服用时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郁怒。常见剂型包括丸剂和散剂,可随证加入郁金、栀子等药物。

五、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针对痰浊上扰型头痛,含半夏、白术、天麻等成分。能健脾祛湿、化痰熄风,改善头痛昏沉、恶心呕吐症状。服药期间需清淡饮食,忌肥甘厚味。多采用汤剂形式,痰湿重者可加茯苓、泽泻等利湿药物。

神经性头痛患者除中药调理外,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脑和情绪紧张。每日可进行30分钟舒缓运动如八段锦或散步,饮食宜选择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若持续头痛不缓解或出现视力变化、呕吐等症状,须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中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服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配伍。

中医纯中药儿童鼻炎药方

王海泉
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儿童鼻炎的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常用方剂包括辛夷清肺饮、苍耳子散、玉屏风散、桂枝汤加减、参苓白术散等。儿童鼻炎多由肺脾气虚、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中药调理需兼顾扶正与祛邪。

一、辛夷清肺饮

辛夷清肺饮适用于风热犯肺型鼻炎,主要成分包括辛夷、黄芩、桑白皮等。辛夷能通鼻窍,黄芩清热燥湿,桑白皮泻肺平喘。该方对鼻塞黄稠、咽喉红肿有效,使用前需排除脾胃虚寒症状。建议家长观察儿童服药后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二、苍耳子散

苍耳子散针对风寒型鼻炎,含苍耳子、白芷、防风等药材。苍耳子善通鼻窍,白芷祛风止痛,防风解表散寒。适用于清水样鼻涕、遇冷加重的鼻痒症状。家长需注意此方可能引起轻微嗜睡,服药期间避免冷风直吹。

三、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用于肺卫不固的反复发作性鼻炎,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黄芪补益肺气,白术健脾燥湿,防风祛风解表。对易感冒、动则汗出的过敏性鼻炎儿童较适宜。建议家长配合饮食调理,减少生冷食物摄入。

四、桂枝汤加减

桂枝汤加减适用于营卫不和的鼻炎,基础方含桂枝、白芍、生姜等。桂枝解肌发表,白芍养血敛阴,生姜温中止呕。对晨起喷嚏频发、鼻黏膜苍白肿胀者效果显著。服药期间家长应监测体温变化,防止过汗伤津。

五、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湿盛型鼻炎,含人参、茯苓、白术等成分。人参补脾益肺,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益气。针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的慢性鼻炎患儿,家长可配合山药粥等食疗增强疗效。

儿童鼻炎中药治疗期间,家长应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定期清洗床品减少尘螨。饮食宜清淡,避免海鲜、冷饮等发物。鼻塞严重时可配合生理盐水洗鼻,但禁止自行调整药方或剂量。若服药1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就医。日常加强体育锻炼,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有助于减少鼻炎发作频率。

中医治疗尘肺的中药方子有哪些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尘肺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肺化痰汤、百合固金汤、补肺汤、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等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尘肺多因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络瘀阻,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肺气虚、肺阴虚、痰瘀阻肺等,需根据证型选择方剂配伍。

1、清肺化痰汤

清肺化痰汤适用于痰热壅肺型尘肺,方中黄芩、桑白皮可清泻肺热,瓜蒌、杏仁能化痰止咳。该方对咳嗽痰黄、胸闷气促症状有缓解作用,需配合职业防护避免粉尘继续刺激。使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防止助热生痰。

2、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汤针对肺肾阴虚型尘肺,以百合、生地黄滋阴润肺,当归、玄参养血生津。适用于干咳少痰、咽干盗汗者,可改善肺纤维化导致的呼吸道干燥症状。服药期间应保持环境湿度,避免吸入干燥空气加重病情。

3、补肺汤

补肺汤适合肺气虚损型尘肺,黄芪、党参补益肺气,五味子收敛肺阴。对气短乏力、易感冒等症状有调理作用,能增强呼吸道防御功能。需注意本方偏温补,阴虚火旺者慎用,服用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耗气。

4、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主治肺胃阴伤型尘肺,沙参、麦冬滋养肺胃之阴,玉竹、天花粉生津润燥。对干咳无痰、口干舌燥效果显著,可缓解粉尘导致的黏膜损伤。服药时需配合雾化吸入等物理疗法,加强呼吸道湿润。

5、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适用于阴虚肺燥型尘肺,生地、麦冬滋阴润肺,丹皮、薄荷清透虚热。能改善痰中带血、午后低热等症状,延缓肺组织纤维化进展。使用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合并感染加重病情。

尘肺患者除中药调理外,须严格脱离粉尘环境,佩戴防护口罩。日常可食用雪梨、银耳等润肺食材,练习腹式呼吸改善肺功能。定期进行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若出现急性感染或呼吸衰竭需立即住院治疗。中药方剂需经中医师辨证调整,不可自行配伍服用。

中医治疗足后跟骨刺的中药方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治疗足后跟骨刺的中药方主要有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丸、骨刺消痛液、金匮肾气丸、活血止痛胶囊等。足后跟骨刺多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药物,配合日常护理缓解症状。

1、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湿、益肝肾的功效,适用于足后跟骨刺伴随腰膝酸软、遇寒疼痛加重的情况。该方可通过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骨刺压迫引起的疼痛,使用时需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2、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含熟地黄、山茱萸等成分,能滋补肾阴,适合肾阴亏虚型足跟骨刺患者,表现为足跟隐痛、口干咽燥。该药可调节骨代谢,延缓骨质增生进展,但脾胃虚弱者可能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

3、骨刺消痛液

骨刺消痛液为外涂制剂,含川乌、草乌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足跟部缓解急性疼痛。使用时应避开破损皮肤,孕妇及过敏体质者禁用,不可长期连续使用。

4、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由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物组成,适用于肾阳虚型足跟骨刺,常见足跟冷痛、畏寒等症状。该方能温补肾阳以强健筋骨,但高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5、活血止痛胶囊

活血止痛胶囊含当归、三七等活血成分,能改善足跟局部微循环,适用于气血瘀滞型骨刺导致的刺痛、活动受限。服药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有出血倾向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足后跟骨刺患者除中药治疗外,建议选择软底鞋并加装足跟垫,减少行走时对骨刺的刺激;每日可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负重活动;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影响正常行走,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联合物理治疗或手术干预。

中医消化不良中药方剂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王海泉
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不良可通过保和丸、枳实导滞丸、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治疗。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湿热内蕴、寒邪客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症状。

1、保和丸

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等组成,适用于饮食积滞型消化不良。该方剂能消食导滞,缓解因暴饮暴食导致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服药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孕妇慎用。

2、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丸含大黄、枳实等成分,主治湿热食积型消化不良。可改善脘腹痞闷、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属正常现象。

3、香砂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包含木香、砂仁、党参等药材,针对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能健脾和胃,改善食欲不振、饭后腹胀。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时应遵医嘱调整剂量。

4、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等配伍,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消化不良。可缓解大便溏泄、肢体困重等症状。糖尿病患者服用含糖剂型时需监测血糖变化。

5、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基础方,主治脾胃气虚型消化不良。能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餐后饱胀感。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减量使用,避免药效过猛。

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消化不良时,需辨证施治并严格遵循医嘱。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摄入。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情绪紧张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