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和副作用禁忌

中医养生编辑 医点就懂
226次浏览

关键词: #艾灸 #副作用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等功效,但需注意烫伤阴虚火旺等禁忌。常见作用包括缓解疼痛、调节免疫力副作用可能涉及皮肤过敏或加重实热症状。

1. 艾灸的核心功效

艾草燃烧产生的近红外辐射可穿透皮下4-5厘米,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临床研究显示,隔姜灸关元穴能使腹腔温度提升2-3℃,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针对慢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艾灸可调节胃泌素水平,三个月疗程后症状缓解率达67%。冬季哮喘患者接受大椎穴艾灸,肺功能FEV1指标平均改善12%。

2. 具体应用场景

骨关节炎患者可采用回旋灸法,在疼痛关节周围3-5个穴位交替施灸,每次15分钟。备孕女性建议月经干净后开始艾灸子宫穴,持续至排卵日前夕。办公室人群用艾灸盒温和灸风池穴,能缓解颈椎僵硬,配合百会穴可改善脑供血。

3. 潜在副作用防范

施灸距离应保持3-5厘米,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若起水泡需立即停用并涂抹烫伤膏。阴虚体质者表现为舌红少津时,每周艾灸不超过2次。高血压患者避免灸大椎等升阳穴位,改用涌泉穴引火下行。哮喘患者慎用艾烟,建议选择无烟艾条。

4. 禁忌人群与特殊情况

皮肤破损处禁用,糖尿病患者下肢感觉减退需专人操作。妊娠期禁止灸腰骶部,哺乳期避开膻中穴。服用抗凝药物者避免瘢痕灸,防止出血不止。实热证如高热、便秘时,艾灸可能加重火邪,应先清热后调理。

合理使用艾灸需要辨证选穴,建议初次操作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传统艾灸每周3次为佳,现代艾灸仪可每日使用但需控制温度。施灸后饮用300ml温水促进代谢,两小时内避免冷水刺激。保存艾条需防潮,霉变产品会产生有害烟雾。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