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 中老年骨质疏松留意四原因

中老年骨质疏松可能由年龄因素、激素水平下降、营养摄入不足、慢性疾病及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质疏松药物、运动疗法、饮食调整及基础疾病管理等方式治疗。
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后逐年流失,中老年人骨重建功能衰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作用相对增强,导致骨微结构破坏。日常需增加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选择游泳、太极等低冲击运动减缓骨量丢失。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减会加速骨质流失,男性睾酮水平降低同样影响骨代谢。此类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激素替代治疗,同时监测骨密度变化。
长期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缺乏会导致骨基质合成障碍。建议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50克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必要时补充碳酸钙、骨化三醇等制剂,但需警惕过量补钙可能增加血管钙化风险。
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病可能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通常伴随关节僵硬、骨折愈合缓慢等症状。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可考虑使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并定期进行椎体X线筛查。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会干扰钙吸收或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使用此类药物时应评估骨折风险,必要时联合阿仑膦酸钠或唑来膦酸进行预防性治疗,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防跌倒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需建立持续性管理方案,建议每日保证600毫克钙和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每周进行3次30分钟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骨折高风险人群可在家中安装防滑垫、扶手等适老化设施。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时需及时就医排查椎体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