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紫癜性肾炎如何诊断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揭晓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特征,主要依据包括典型皮疹、肾脏损害证据、血小板正常及排除其他疾病。
紫癜性肾炎患儿通常出现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多分布于下肢及臀部,皮疹可分批出现,按压不褪色。这种皮疹是过敏性紫癜的特征性表现,约90%患儿在肾脏症状前1-4周出现皮疹。皮疹反复发作可能提示肾脏受累风险增加。
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镜下血尿最为常见,约半数患儿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程度可从轻度至肾病水平不等。部分患儿可能伴有高血压或水肿,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损伤。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管型具有诊断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是区别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指标。紫癜性肾炎患儿外周血小板计数通常在正常范围,出血时间正常,可与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这一特征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紫癜样皮疹。
肾活检可见系膜增生性病变,免疫荧光显示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病理分级采用国际儿童肾脏病学会标准,从I级到VI级反映病变严重程度递增。肾活检并非所有患儿必需,但对病情严重或表现不典型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需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疾病。通过检测抗核抗体、补体水平、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等指标进行鉴别。部分患儿还需排除血管炎、遗传性肾炎等少见疾病。
儿童紫癜性肾炎确诊后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水肿患儿需控制钠盐。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观察肾脏情况,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脏病,需定期复查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