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的区别有哪些

小儿外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16次浏览

关键词: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风险。两者均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疱疹咽峡炎以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主要差异包括发病部位、皮疹分布、重症概率及传染性强度。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型引起,少数由其他肠道病毒导致。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其中EV71感染更易引发重症。两种疾病虽同属肠道病毒家族,但病毒血清型不同决定其临床表现差异。

2、症状分布: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口腔后部,表现为咽峡部灰白色疱疹伴剧烈咽痛。手足口病则呈现多部位皮疹,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口腔疱疹多位于舌、颊黏膜等前部位置。

3、发热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多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2-4天。手足口病发热程度相对较轻,部分患儿仅低热或无发热症状。两者发热期均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

4、并发症风险: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尤其EV71感染时风险显著增高。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见,偶见脱水或热性惊厥,极少累及神经系统。两者均需警惕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危险信号。

5、传染性差异:

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粪便、疱疹液等多途径传播。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暴发流行规模通常小于手足口病。两者均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重点做好患儿分泌物消毒处理。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疼痛,手足口病皮疹未破溃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豆浆,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恢复期应保证充足休息,密切观察体温及精神状态变化,出现持续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玩具定期消毒、流行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