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多发血管炎怎么确诊

肉芽肿多发血管炎的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方法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组织活检、影像学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和临床评分系统。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是重要诊断依据,约90%活动期患者呈现阳性。检测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特异性靶抗原为蛋白酶3。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受累器官活检可发现血管壁坏死性炎症和肉芽肿形成。常见取材部位包括鼻黏膜、肺组织和肾脏。肾脏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肺部活检可见毛细血管炎和肉芽肿性病变。活检需在治疗前进行以提高阳性率。
胸部CT可显示肺部结节、空洞和磨玻璃影,鼻窦CT可见黏膜增厚和骨质破坏。血管造影能发现中小血管狭窄或动脉瘤。影像学改变虽非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需排除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类似疾病。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无肉芽肿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伴显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也需通过病原学检查排除。
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和血管炎损伤指数有助于诊断评估。分类标准包括鼻或口腔炎症、胸部影像学异常、尿沉渣异常和肉芽肿性炎症四项中至少两项符合。损伤指数用于评估器官受累程度和预后判断。
确诊后需定期监测疾病活动度,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炎症指标和肺功能检查。日常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呼吸道刺激物。保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