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皮肤黏膜损害、栓塞症状及全身消耗性表现。
持续发热是最常见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8-39℃之间,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部分患者伴随寒战、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抗生素使用后体温可能暂时下降但易反复。
90%以上患者出现新发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区最为显著。杂音变化与瓣膜赘生物形成、穿孔或腱索断裂有关,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或舒张期吹风样杂音。
特征性表现为瘀点、奥斯勒结节(指趾末端痛性小结节)及詹韦斑(手掌足底无痛性出血点)。这些微栓塞现象由细菌栓子堵塞毛细血管所致,多见于病程中晚期。
赘生物脱落可引起全身多器官栓塞,脑栓塞表现为突发偏瘫或意识障碍,肺栓塞出现胸痛咯血,脾栓塞导致左上腹剧痛,冠状动脉栓塞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长期感染导致进行性贫血、消瘦、乏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杵状指(趾),与慢性缺氧有关。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蛋羹、新鲜果蔬。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严密监测体温和心率变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1周或新发心脏杂音时,应立即进行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床边活动,但需持续3-6个月随访观察瓣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