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胆管结石多见于哪些情况

关键词: #结石
关键词: #结石
原发胆管结石多见于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道结构异常、代谢异常及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胆汁长期滞留于胆管内可能导致胆固醇或胆色素沉积形成结石。常见于妊娠期激素变化、长期禁食或胃肠外营养导致胆囊收缩减少。治疗需解除淤积因素,必要时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
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不溶性游离胆红素而形成色素性结石。这类患者常伴有反复发热、黄疸,需进行胆汁培养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狭窄等解剖变异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发生风险增加3-5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明确诊断,部分病例需手术矫正畸形。
溶血性贫血患者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硬化时胆汁酸合成减少,均可促进胆色素结石形成。需治疗原发病,严重溶血者可考虑脾切除。
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侵入胆道后,其虫体残骸和虫卵可成为结石核心。疫区居民出现反复胆管炎时应进行粪便虫卵检查,确诊后需驱虫治疗。
预防胆管结石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胆汁淤积,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胆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适度运动促进胆囊排空,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胆管结石可能引发化脓性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不可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