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和球蛋白偏低是什么意思

白蛋白和球蛋白偏低可能由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慢性炎症或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干预。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白蛋白和球蛋白合成原料缺乏。常见于极端节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改善需循序渐进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病变会直接影响蛋白质合成功能。患者多伴有乏力、黄疸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肝炎,严重肝功能衰竭需考虑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
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病变会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典型表现为水肿、泡沫尿。需通过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控制蛋白尿,同时限制食盐摄入以减轻水肿症状。
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加速蛋白质分解。患者常出现低热、消瘦等表现。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炎症,如抗结核治疗或使用抗风湿药物,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球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易反复感染。需定期输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日常需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灭活疫苗增强防护能力。
日常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优质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类、瘦肉、乳制品等生物价高的食物。合并水肿者需限制每日食盐量在3克以内。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质消耗。定期监测血清蛋白电泳、肝功能等指标,出现持续乏力、水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